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 在漢中,這座“荒灘”變的“公園”,有多美?

人民日報客戶端陝西頻道 高炳 韓鑫
2024年06月24日09:05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秋冬時,紅嘴鷗是‘當季網紅’。這陣子,朱鹮成了‘流量明星’。”迎著晨曦,一群早起的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捕捉”這仲夏清晨的別樣“鳥趣”。

6月23日,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陝西主題採訪團來到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裡,陽光正穿透林梢。

漫步公園,盛放的美人蕉映在江裡,將水面染成金黃。棧道旁蘆葦蕩裡,傳來陣陣蛙鳴,與啾啾鳥叫和成一首“交響曲”。

看到眼前美景,眾人稱贊不已。很難想象,在十幾年前,這裡卻是城市採砂河段,岸邊常有垃圾。漢江穿城而過的漢中市,提出“一江兩岸”的城市規劃構想,一幅綠色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探索‘柔性治水’、實踐‘海綿城市’﹔順應自然,建立人水和諧的生態系統。”漢中市一江兩岸開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曉明介紹,經過多年持續奮戰,“‘臟亂差’搖身一變,成了‘綠富美’濕地公園。”

每天清晨,80多歲的市民宋有鈞和老伴一起,早早來到公園健身散步。“小時候,這江上只是個木頭橋。現在太好了,水清、景美,心情舒暢!”宋有鈞笑言。

步入公園,仿佛走進“色彩的世界”。王淦攝(資料圖片)

步入公園,仿佛走進“色彩的世界”。王淦攝(資料圖片)

化身“生態衛士”,天漢濕地公園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性、系統性。

“這是漢江的堤防迎水坡,地下半米處,有鉛絲籠、石塊等編織成的硬質區域,既涵養水分又堅硬無比。”指著前方的一片草地,閆曉明告訴記者,“修筑河堤,不再‘硬梆梆’。融入自然,才能凸顯‘柔性治水’的魅力。”

沿江前行,全程2.3公裡的魚類洄游通道映入眼帘。記者溯源而上,但見水體盡可能仿生自然。參差荇菜綠葉黃花,點綴得魚道更顯生機。

“鯽魚、草魚、馬口魚、翹嘴鮊等各種魚類,‘迫不及待’進入魚道,准備‘跋涉回家’。”閆曉明介紹說,“魚道末端安裝了魚類智能監控識別系統,最近這段時間,每天可游過上百條魚。”

綠色打底,水清岸綠。近十年,漢江漢中段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出境水質達到Ⅱ類。

在閆曉明看來,這些年濕地公園的建設,一直蘊含著“河流再野化”的探索——

沙石,堆砌成江中綠島﹔灘涂,開辟成親水溪流﹔緩坡,改造為綴花草坪……廣植本地常見的銀穗芒、荻、楓楊、水杉等鄉土草木,形成具有漢中特色的生態系統。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閆曉明感慨,城與園、園與人相互交融,“關鍵在於平衡的技巧、共存的智慧。”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