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未來,點亮人民之夜

如果AI是個學生,現在讀幾年級?
如果大模型是個孩子,怎樣飲食才能茁壯成長?
AI如何與人類“美美與共”?又如何重構千行百業?
11月,枕著潺潺流水入夜,烏鎮蚌灣劇場內一場關於人工智能的思想碰撞火花四溢。“人民之夜@烏鎮咖薈”20日晚在浙江烏鎮成功舉辦。活動由人民網主辦,各界嘉賓匯聚一堂,暢談智能向善的數字未來,交流智能互聯網時代的前沿話題。
11月20日晚,“2024人民之夜@烏鎮咖薈”在水鄉烏鎮舉行。人民網記者 任峰濤攝
“機器智能總體上已達到人類七八成的語言能力、視聽覺能力乃至知識和思考能力,有的模型宣稱推理能力可達到理科博士生的水平。但人工智能也常常會在簡單的問題上出現幻覺,有點‘冰火兩重天’的意味。”在開場演講中,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鬆教授指出,當前,以大模型和其驅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大模型可以“談笑自如”般地輕鬆“包打天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表示,大模型走向具身智能,除了以提升核心能力為基礎,還應持續拓寬應用領域的想象力,探索能解決現實世界痛點的各類垂直應用。必須付出創新性的艱苦智力勞動,才可能解決好現實應用挑戰。“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在開場環節,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孫茂鬆發言分享。人民網記者 任峰濤攝
人工智能,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伴隨快速的發展變革,“百模大戰”戰況如何?
在第一場“水鎮夜話”上,之江實驗室高級研究專家潘愛民認為,“百模大戰”第一階段以通用大語言模型集中爆發為特征,但這類大模型對數據和算力的要求很高,開發門檻高,目前競爭格局穩定,趨向於收斂到少數幾家有競爭力的廠商。下一步更多垂直領域的大模型將更廣泛地應用於相關業務場景,並帶來商業和技術上的不斷突破。
在第一場“水鎮夜話”,三位嘉賓探討“‘百模大戰’將卷向何方”。人民網記者 任峰濤攝
“不吃牛肉不代表不能長大,不上清華不代表不能成才,持續的鍛煉、悉心的教育,‘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成為優秀人才”,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教授將中國AI發展類比為養育孩子,並表示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已30年整,互聯網打破了傳統信息傳播的壁壘,使越來越多公眾通過互聯網共享信息、參與討論。人工智能要進一步發展,算力只是一方面,匯聚高知識密度的數據並實現共享,更為重要。
“誰能實現更低的算力成本,或是抓到強需求並找到盈利模式,誰就有可能在‘百模大戰’的大浪淘沙中幸存下來。”麒麟軟件副總經理李震寧表示,過去傳統服務器操作系統,將更好地融合人工智能,朝著算力集中、泛在屏等方向不斷拓展。
在第二場“水鎮夜話”中,三位嘉賓圍繞“人工智能如何惠及大眾”展開討論。趣丸科技總編輯、副總裁任少峰圍繞推動聲音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分享精彩案例,暢想行業未來﹔星雲智慧機器人CEO李明表示,打造通用“機器人大腦”將有效幫助機器人處理復雜任務、提升工作效率並增強情緒價值﹔可之教育大模型創始人王冠則針對“AI+教育”的融合發展趨勢及其成本優勢做出闡述。
在第二場“水鎮夜話”,三位嘉賓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惠及大眾”。人民網記者 任峰濤攝
在第三場“水鎮夜話”中,中國華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孔慶慧,量子之歌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李鵬以及震坤行CTO劉陽分別圍繞“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分享精彩觀點。
在第三場“水鎮夜話”,三位嘉賓探討“AI何以重構千行百業”。人民網記者 任峰濤攝
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主題為“擁抱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數字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及其對人類經濟社會的影響。“人民之夜”@烏鎮咖薈邀請參加峰會的各界領導、嘉賓,聚焦“數智”新思考新未來,為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凝聚社會智慧。
“2024人民之夜@烏鎮咖薈”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任峰濤攝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理事長趙澤良,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陳長汶,榮耀CEO趙明,嗶哩嗶哩董事長陳睿,微博COO、新浪移動CEO王巍,中國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盛瑞生,新華三集團高級副總裁楊璽等多位來自政、企、研、學界的嘉賓參加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