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氣象局公布全國氣象高質量發展十大進展

2024年12月30日15: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楊虞波羅)今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25年1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善允在會上表示,中國氣象局持續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五年來全國氣象高質量發展取得十大進展。

充分發揮氣象預警先導作用,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牢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中國特色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構建了以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氣象預警與氣象災害預報緊密聯動,“災前—臨災—災中—災后”全鏈條遞進式氣象服務和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實現全國全覆蓋,有效防范和應對了一系列重大和極端氣象災害,充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大力實施氣象賦能行動,氣象助力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效明顯。面向糧食保豐,創建142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開展12類農業氣象風險預警。面向交通保暢,現代化綜合交通氣象服務體系實現公路、航空、鐵路、航運全覆蓋。面向新能源發展,為全國近2000個風電、光伏電場提供選址和布局設計以及冬夏能源保供服務。面向金融高質量發展,發布69種金融氣象指數。面向城市精細化治理,為109個重點城市建筑工地避險、暴雨積澇排險、重點區域人員轉移等提供氣象數字化應用場景服務。

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精細氣象服務成為百姓“一日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務。從基本氣象要素預報發展到綜合性、針對性氣象服務,群眾衣食住行健、游購娛學康,都有氣象服務。日出、雲海、彩虹、霧凇、極光、冰雪等氣象景觀預報引領百姓出游新熱點。針對每一次高影響天氣“一過程一策”科普解讀,回應社會關切。

空地立體作業、區域協同指揮,現代化人工影響局部天氣成為防災減災和生態修復的重要工程技術手段。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體系最全的人工影響天氣空地立體作業網。五年來累計增加降水近2000億噸,防雹減損經濟效益超600億元。

氣象預報核心技術向自主可控邁進,“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預報更加精准。建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體系,我國成為擁有完整體系技術研發能力並實現業務應用的全球四個國家之一。積極擁抱新技術,“風雷”“風清”“風順”“盤古”“風烏”“伏羲”等一批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相繼涌現,部分指標性能與國際主流大模型水平並駕齊驅。構建全球智能預報業務體系,實現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3—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提前15天預測全國性重大天氣過程。

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現代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全國氣象災害監測率達到80%。氣象監測國土覆蓋率由29%提升至44%,冰雹、龍卷風和雷暴大風識別率分別達到84%、80%和85%。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運行黎明、上午、下午、傾斜等近地軌道民用氣象衛星的國家。

加快建設數字氣象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數字孿生大氣雛形。建成新一代氣象超算系統和氣象大數據雲平台。全球無縫隙智能預報產品投入業務應用,數字孿生大氣初具規模。收集全球260種地球系統多圈層數據,數據資源存儲量超75PB(千萬億字節)。向全國21個行業開放共享15PB氣象數據,累計支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科技研發9800余項。

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中國氣象國際影響日益彰顯。中國氣象防災減災基層治理經驗、遞進式氣象服務、高級別預警“叫應”、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在世界防災減災實踐中發揮引領作用。為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高質量的氣象衛星數據、產品和服務, 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防御氣象災害提供實時服務。建立完善與東盟、中阿等多邊氣象合作平台,簽署雙邊合作協議35個。中國的國際氣象公共產品日益豐富,氣象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氣象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明顯提升。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發生發展機理等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成立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一批先進氣象裝備研發制造企業。重塑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體系,聚力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氣象人才高地。氣象部門職工本科以上比例達91.9%,碩士以上比例達28.3%,50余人次入選國家人才工程,氣象領域兩院院士38人。

強化黨建引領保障,凝聚氣象高質量發展磅礡力量。強化政治自覺,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氣象高質量發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大局。強化思想自覺,以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賡續“准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優良傳統。強化行動自覺,持續開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實踐活動,氣象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氣象實踐不斷推向深入。

(責編:楊虞波羅、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