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米油鹽》丨“最會種地”的中國人,現在更“慧”了!

阡陌縱橫的農田裡,農人駕著智慧“鐵牛”翻犁土地、勞作正酣……隨著全國春耕春管陸續開展,一批先進農機駛入丘陵山區,賦能各地春耕生產。
我國有7億畝丘陵山區農田,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承包”了全國五成以上油菜、六成以上水果、近八成土豆、九成以上茶葉的生產。但由於地形復雜、地塊分散等原因,丘陵山區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低於全國整體水平,不少地方面臨“無機好用”“無機可用”的窘境。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伴隨我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補齊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短板成為一道“必答題”。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今年,多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解決丘陵山區農機推廣使用難題,讓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民挑上“金扁擔”。
為了解決“無機可用”,多地真金白銀支持農機更新。一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機,補貼可達30000元﹔一台水稻插秧機,最多可補貼27000元……今年1月,貴州省將國家明確的水稻拋秧機、田間作業檢測終端、植保無人機等6種產品,以及自行確定的變型拖拉機、旋耕機等12種產品納入支持范圍。
要讓農機“跑”起來,農田宜機化改造同樣不容忽視。早在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在重慶,當地目前已累計建成1937萬畝高標准農田,實現畝均增收200元目標。在山西永和,當地自2021年起累計投入5600多萬元依山就勢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農田普遍增產20%以上。
為了解決“無機好用”,多地推出“人機結合”新舉措。
一方面,讓高技能人才“下地”。在四川達州,常年有1800名農業技術人員帶領“土專家”“田秀才”,在田間地頭當“田保姆”“糧小二”,集成推廣應用良種、良機、良法﹔在湖北,當地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培養懂技術、會操作的無人機飛手,為農業生產提供人才支撐。
另一方面,讓智能化農機“上崗”。近日,國機集團將2025年首批乘坐式高速插秧機交付至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農戶手中,該機器的插秧速度可達5畝/小時,能有效提高農戶作業效率,提升15%的產量。
從政策引導、購置補貼,到人才培育、研發推廣,我國著眼農業急需、農民急用,持續探索推進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當前我國丘陵山區省份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53.5%,較2012年提高了16.5個百分點。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2月14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其中明確提出研發丘陵山地及水田專用拖拉機等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
據中研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我國農業機械市場規模已經超過5600億元。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智慧“鐵牛”上崗,助力丘陵山地農業機械化水平繼續提升,共同描繪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美好“豐”景。
總策劃:孫海峰
制片人:章斐然 謝婷
監制:呂騫
策劃:申佳平 李佳
文字:方經綸
攝像:史新培 郭馨遠(實習)
剪輯:石雪
設計:林珊珊
包裝:趙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