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新能源發電讓這裡“風光”甚好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2025年02月23日09:2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內蒙古淖爾蘇木草原深處,“荒山頭”上種滿了“太陽花”。在蘇能正鑲400MW風光新能源項目基地內,數個約40層樓高的風機拔地而起,年外送超200億度綠電。

“我們採用分散控制電池儲能技術,總裝機達110萬千瓦。”該風電基地的管理人員介紹,項目建成后,基地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輸送綠電22億千瓦時,有效減少標准煤用量8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排放量410余萬噸。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展迅速。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8.9億千瓦,同比增長45.2%﹔風電裝機容量約5.2億千瓦,同比增長18.0%。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4.1億千瓦,佔全國電力總裝機規模40%以上,已超過煤電裝機。

重大風電、光伏項目加速發展。在福建省漳浦縣,首個超大單機容量的海上風電場全部並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400兆瓦﹔在青海省瑪沁縣,黃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裝機最大的水電工程首台機組正式並網發電,該機組每秒能發155度電,相當於一個三口之家半月用電量﹔在山東省東營市,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光伏項目首批發電單元並網,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130萬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郭海濤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低碳化、綠色化是能源結構轉型的方向,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地位會不斷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伴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對電網安全的影響越發凸顯。

因此,新能源不光要發得出,還要存得住、用得好。

“發展新型儲能是應對新能源不穩定性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提升能源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綜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郭海濤介紹,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新型儲能具有選址靈活、建設周期短、響應快速靈活、功能特性多樣等特征,可與電力系統源、網、荷各個環節深度融合,將風能、太陽能等具有不穩定性特點的可再生能源有效納入新型能源系統。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平均儲能時長2.3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約0.2小時。

新型儲能調度運用水平持續提升,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在廣州和佛山之間,北江之畔林立著88套磷酸鐵鋰儲能系統,兩層高的主控樓矗立中央,兩回110千伏線路穿過鐵塔與供電片區相連……一處“城市充電寶”拔地而起。

“這座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達300兆瓦,預計每年能向粵港澳大灣區提供4.3億度清潔電,可以滿足大灣區20萬居民用戶的用電需求,實現減排二氧化碳30萬噸。”該儲能電站工作人員介紹,電站在當地電力需求較低的時段,能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進行充電﹔用電高峰期,又能將儲存的“綠電”輸送到千家萬戶,實現“毫秒級”響應速度。

但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發展中,消納、技術、出海等難題仍然存在。如何進一步破解?“首先,可通過進一步發展氫能和儲能技術,實現離網應用和非電應用,持續提升電力消納能力。其次,需同步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緩解國內競爭壓力。最后,要合理規劃電力裝機與需求的匹配,通過精准的規劃和靈活的電力調度機制,最大化風光電力的利用效率,促進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建議。

(責編:羅知之、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