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行進中國丨魚米之鄉何以成為種業大縣?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張俊
2025年08月12日09:41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七八月份,皖南大地驕陽似火,走進產糧大縣安徽南陵,隨處可見一片片稻田,風吹稻浪,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稻花香味。

南陵縣的稻田。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南陵縣的稻田。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這裡就是我的水稻育種基地,共有一千多種‘材料’,你們看,稻田裡插著不同的標簽,就是為了標記水稻的品類。”63歲的程太平如數家珍地給記者介紹著,語氣中帶著自豪。在當地人眼裡,程太平是個名副其實的“土專家”。

“你們將不同的稻種稱之為‘材料’?為什麼不叫‘品種’呢?”

“因為它們現在還在培育和挑選階段,品種的認定需要經過復雜的過程,我們當地都叫‘材料’。”面對記者的疑問,程太平不慌不忙解釋道。

程太平正在稻田裡研究水稻品種。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程太平正在稻田裡研究水稻品種。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南陵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的美譽。它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正所謂“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這裡河湖交織、水網密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南陵縣適宜水稻生長

傳統農耕為主的魚米之鄉到如今種業大縣,南陵是常規水稻、紫雲英良種重要繁育基地。獨特的“一稻一紅花”種植模式,將水稻產量推向新高,南陵縣躋身安徽全省產糧大縣之

“農家兩大寶,豬糞、紅花草。”所謂的“紅花草”,即指紫雲英。除了水稻,南陵縣還以種植紫雲英聞名,弋江鎮紫雲英種植歷史悠久,是全省紫雲英種子生產第一大鎮。

盛開的紫雲英。受訪者供圖

盛開的紫雲英。受訪者供圖

研究表明,紫雲英作綠肥,能增加糧食產量5%左右,減少化肥用量30%以上,提高農產品品質,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始終堅信綠肥對於農田來說才是最好的肥料,好種育好苗,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培育好種子可以讓農民增收致富。蕪湖青弋江種業創始人汪根火長期研究紫雲英品種改良。

不僅如此,他還將女兒汪瑋也帶入了育種行業。大學畢業后,汪瑋就回到家扎根農田潛心育種如今她也已經39歲了。

“人家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覺得家門口也挺好看的。從原來‘面朝黃土背朝天’,到現在的美麗鄉村,山也不錯,水也不錯,鄉村的建設也不錯。”汪瑋微笑著對記者說,臉上滿溢著對家鄉的熱愛。

紫雲英作綠肥使用是養地的重要方法。多年來,汪瑋和父親大力發展紫雲英產業,培育出“弋江籽”優良品種,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周圍的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在當地,像青弋江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目前,南陵縣共有種子生產經營企業9家,3家主要農作物經營企業,6家非農作物生產經營企業。

南陵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積極支持縣內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農作物品種選育工作科技賦能下,近年來南陵縣種業發展迅速有27個水稻品種通過了國家、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此外,南陵縣還制定《紫雲英種子生產技術規范》等5項標准,縣內種業企業共獲得國家授權專利93項。

數據顯示,2024年南陵縣種子銷售1450萬公斤,全產業鏈產值達85億元。其中,紫雲英種子銷售量550萬公斤,佔全國市場總量的35%。

種子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關鍵上述負責人表示,縣政府圍繞種業發展需求,與多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進行科技攻關,著重開展優質紫雲英、水稻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打造種業強縣標杆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行走在田間地頭,縱橫阡陌間涌動著生機與希望。從實驗室裡的基因解碼,到金色稻田的豐收畫卷,這一粒粒種子正在為南陵的發展貢獻著堅實力量。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郭思邈、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