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房漢廷:數據要素的“息壤基因”與新質生產力的破局之道

2025年09月03日18:28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王紹紹)在8月26日舉行的2025人民數據大會數據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創新發展平行論壇上,浙江大學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領軍人才、研究員房漢廷以《數據價值煉化能力對比分析——來自中國、美國與歐盟的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從數據屬性、價值煉化、資本邏輯三個維度,系統闡釋了數據要素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

浙江大學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領軍人才、研究員房漢廷。主辦方供圖

浙江大學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領軍人才、研究員房漢廷。主辦方供圖

數據的息壤三性:破解要素價值循環的密鑰

數據是數字時代的息壤,其核心特質正在重塑生產要素的價值規律。房漢廷以《山海經》中不耗自長的神話土壤為喻,提出數據的三大本質屬性:一是息壤性數據具有自我累積、永不滅失的生長機制二是充裕性數據需求區別於傳統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呈現越用越豐的馬太效應三是價值性數據價值具有指數級爆發特征數據作為AI、量子計算等未來產業的核心“燃料”,與算法、算力共同構成數字生產力基礎,當數據量足夠大時,可驅動模型趨向“e函數”陡峭增長,為數字經濟提供持續增長動力例如深圳某AI基因測序平台通過處理10萬份臨床數據,將疾病預測准確率提升至92%,創造35億元市場價值,驗証了數據算法場景的價值裂變路徑。

數據煉化的四級躍遷:從資源到資本的蝶變之路

針對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核心堵點,房漢廷提出數據礦山數據資源數據資產數據資本的四階進化模型第一階礦山層解決數據在哪的問題第二階資源層突破數據可用的瓶頸第三階資產層攻克數據可計的難題第四階資本層打通數據增值的通路。

在數據礦山建設上,我國現有7.4萬數據中心,佔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5%以上,規模領先優勢明顯﹔在數據資源開發中,堅持“安全與發展雙輪驅動”路徑﹔但在數據資產層面,卻呈現規模大但轉化率低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數據資源將達12.1ZB,可交易規模1600億,場內佔比不足20%﹔而到數據資本化階段,中國才剛剛起步。房漢廷認為,數據資產化的本質是實現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為加快數據資本提煉,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制定完善《數據信貸融資管理辦法》《數據資產証券化實施規則》等相關辦法,數據經過從資源化到資本化的蝶變,在資本化的高級階段即為証券化。

未來展望:從數據大國數據強國的進階之路

房漢廷特別指出,“數據要素的競爭,本質是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雙重競賽。他建議在制度層面加快數據產權三權分置落地,借鑒歐盟《數據法案》經驗,建立數據跨境流通白名單”。技術層面攻堅可信計算、聯邦學習等關鍵技術,構建算力算法算料協同體系生態層面打造數據要素×產業創新實驗室,孵化標杆場景,帶動產業增值

當數據真正具備息壤的生長基因,新質生產力的爆發將不可阻擋。房漢廷強調,中國數據產量已佔全球18%,正從數據礦山數據發動機轉型,唯有把握數據的生長性、協同性、普惠性,才能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責編:方經綸、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