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專利成果”到“生產力引擎”:知識產權事業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

記者任妍 焦磊
2025年10月16日10:54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13日至15日,以“專利轉化運用 賦能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專交會”)在大連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317家展商齊聚一堂,共襄創新盛會。

作為觀察中國創新活力與產業轉型的重要窗口,今年的專交會不僅展示了“硬核科技”的新突破,更呈現出中國專利事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的時代畫卷。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專利轉化運用,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自2023年國務院部署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21個部門,從產業創新、成果轉化、金融賦能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難點堵點卡點,取得明顯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已累計達115.4萬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轉讓許可達14.2萬次,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我們正在認真總結三年行動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進專利轉化運用機制化、常態化、長效化。”申長雨說。

一連串數據背后,是創新成果不斷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的現實寫照。三年專項行動讓更多“沉睡的專利”變成“市場的產品”。

展會現場,創新的“火花”在各展區競相閃耀。

在重點產業與專利技術展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帶來了“智能化工大模型”——這是我國化工領域首個行業級智能研發平台。展台相關負責人介紹:“化工新技術的傳統開發依賴逐級放大,投資大、周期長,是制約行業創新的關鍵瓶頸。為突破困局,我們通過化工大模型與虛擬工廠,實現‘從實驗室一步到工廠’的顛覆式研發。智能化技術還可賦能工藝優化、智能排產與產業規劃。”

上海智元新創的“遠征A2”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與“Omnihand O12”靈巧手,展現出人工智能與機械控制的完美融合﹔上海微創醫療的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則展示了醫療器械領域的精密創新……在高端制造展區,各式前沿科技產品突出體現了技術創新對制造業升級的驅動作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入,使智能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變革的必然趨勢。

沈陽自動化所博士生導師杜華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他們團隊研發的“超聲掃描顯微鏡樣機系統”,能夠通過高頻超聲波實現對材料內部缺陷的快速無損檢測。“目前這類高端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我們已自研出多通道超聲發射接收器,關鍵技術指標已接近國際同類水平。未來將逐步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替代。”他說。

專交會不僅是創新成果的“展示台”,更是產學研協同的“孵化場”。在專項行動成果展區,宇樹科技的機器人、靈伴科技的AI+AR智能眼鏡等一批代表性成果亮相,它們的背后,是專利技術真正落地產業鏈、價值鏈的生動實踐。宇樹科技通過自主研發的高扭矩密度電機有效破解高成本瓶頸,實現機器狗在復雜地形的高效運動﹔靈伴科技的智能眼鏡已廣泛應用於工業運維與遠程協作場景,顯著提升作業效率與安全性。

地方也在加速釋放專利創新活力。據了解,近年來,遼寧省聚焦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重點任務,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遼寧省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攜手共建,推動遼寧知識產權強省建設邁上新台階。沈陽市、大連市雙雙獲批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專項行動實施以來,全省專利轉讓年均增幅超過35%,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的專利密集型產品產值突破170億元,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創新的中國,也贏得了世界的矚目。歐洲專利局局長安東尼奧·坎普諾斯介紹,2024年,歐洲專利局收到了20萬份專利申請,其中中國申請人的申請量佔比超過10%,這使中國成為第四大申請來源國。自2018年以來,中國專利申請量增加了一倍多,自2014年以來增加了四倍。電池相關技術的申請量增長尤其強勁,去年增長了79%。在數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申請量也同樣增長迅速。“這反映了中國不斷增長的創新能力和中國發明人對歐洲專利局質量的信任。”他說。

在本屆專交會的中國專利金獎展區,30項專利金獎與10項外觀設計金獎集中亮相。中鐵五院研發的世界首台千噸級運架一體機“昆侖號”,填補了全球同類設備空白,已在福廈、沈白等多條高鐵線路推廣應用,為時速400公裡高速鐵路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據悉,自2002年起,專交會累計參展單位超過萬家,參會人員超過100萬人次,參展專利項目和產品超過10萬件,交易額超百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外各行業創新成果交流和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平台。

從國家政策到科研突破,從國際舞台到地方實踐,一項項專利,正從“書架”走向“貨架”,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責編:王連香、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