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十四物”系列報道之二
便民業態“入圈” 幸福生活“出圈”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來到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第三區百姓生活服務中心,一張貼在門口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地圖,正“圈”出居民溫女士便利生活的幸福半徑。
“‘便民生活圈’,圖的就是方便,出門走不了一刻鐘,吃飯、買菜、辦事都能搞定。”談起這幾年的變化,溫女士感觸頗深:“周邊多了不少百姓生活中心和菜市場,早餐店、藥店也越開越密。就連修鞋、補衣服、配鑰匙這些‘小修小補’的服務,也重新回到了街頭巷尾。”
愈發便利、愈發高品質的生活圈,正在全國多地“落地生根”。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2021年以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持續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截至2025年7月底,210個試點地區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個,涉及養老、家政、餐飲、零售等商業網點150.3萬個,服務居民1.29億人。
如今,“柴米油鹽、小修小補”等兜底性、基礎性服務的供給越做越好﹔集合生活服務、健康養老、托育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空間越來越多。
“一刻鐘便民服務圈”不僅“圈”出了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也成為“十四五”時期民生藍圖逐步轉化為現實生活的生動寫照。
“十四五”時期,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惠及4000多萬戶、1.1億人﹔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一批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民生實事,真正讓老百姓看到變化、見到成效、得到實惠。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持續的任務,沒有終點,隻有不斷的新起點。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擴圍升級為例,9月下旬,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力推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的通知》,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突出“一老一小”,提出20項具體任務。
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從家門口這個不斷擴大的“幸福圈”裡,悄然蔓延。
相關閱讀: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