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十四物”系列報道之五
從一度“綠電”看能源變革中的“民生答卷”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深秋時節,走進峽江之畔的湖北省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黃澄澄的梨子壓彎枝頭,與連片的藍色光伏“海洋”相映成趣,村民與游客的歡笑聲在山谷間久久回蕩……
這個因茶馬古道茶鋪而得名、隱匿於崇山峻嶺之間的土家族村落,如今,憑借24小時100%綠電供應的“零碳”密碼,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綠色”振興之路。

土店子村光伏電站建設前后。受訪者供圖
在這裡,“綠色”驚喜隨處可見:屋頂、涼亭、桌椅、廣場長廊甚至雞棚豬舍,鋪設著整齊的光伏板﹔微風發電機與“風車樹”錯落交織,175盞光伏路燈照亮山間夜路﹔“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靠太陽能為新能源汽車充電,讓“零碳”出行落地生根……
“以前過日子全靠‘老天爺賞電,柴火續命’,打雷下雨就可能停電。”村裡老支書張永堂感慨萬千,“自從國網湖北電力建起光伏和沼氣發電項目,全村生產生活用電都有了保障,富余電量還可以上網賣錢,我們村成了‘零碳村’,搞起生態旅游,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無獨有偶。從長江南岸的馬當渡口乘船10多分鐘,便來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棉船島。在這個長江流域首個“零碳島”上,國家電投集團江西核電建設的新能源項目,正悄然改變著島民的生活。
漫步棉船島,遠處的巨型風機迎風緩緩轉動,單台風機每年可發電1400萬千瓦時﹔近處的無鐵芯永磁風光互補智慧路燈立滿街巷,在新型微風發電機的加持下,照明亮度較傳統的太陽能路燈提升60%,每日光照時間延長2小時。

棉船島上的風光互補智慧路燈和傳統電線杆。受訪者供圖
“有了風電后,再也不怕島外輸電線路故障導致的停電了,用電更穩當。”棉船鎮的居民張先生笑著說,“新增的充電樁、可充電長椅等設施也把便利送到了我們身邊。”
一個個“零碳村”、一座座“零碳島”的崛起,正是“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更快、更高、更優、更大”發展的生動注腳。
——可再生能源體系領跑全球。“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其中,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后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合計裝機由2020年的5.3億千瓦增加到2025年7月底的16.8億千瓦,年均增速28%,佔“十四五”時期全國新增電力裝機的80%﹔2025年上半年,風電、光伏發電量增量1.15萬億千瓦時,超過全社會用電量增量。
——能源消費“逐綠前行”。全國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佔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預計超額完成“十四五”時期確定的20%目標,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讓“風吹、日晒”的饋贈惠及千家萬戶。
——全球“減碳”貢獻凸顯。我國風電裝機規模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光伏裝機連續10年穩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時期,我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
亮眼數據的背后,離不開相關政策和技術的支持。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社會各界對大力發展新能源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優化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制度、健全完善綠証制度體系、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新能源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持續完善﹔持續快速的技術進步為新能源“加速跑”增添了強大動力,新能源度電成本在“十四五”初期平價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從“沙戈荒”上拔地而起的新能源大基地,到尋常百姓家屋頂悄然鋪開的分布式光伏﹔從蔚藍海面到戈壁荒灘,巨型風機始終迎風旋舞﹔從綠水青山間擔當“蓄能保供”重任的“超級充電寶”,到電力市場機制精准護航的高效消納……
“十四五”時期,我國逐光馭風、向“綠”而行,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在廣袤的田野間書寫能源變革的“民生答卷”,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報道: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