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接近尾声。截至昨日,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0家公布业绩。相比多数行业的惨淡经营,银行业依然“风光这边独好”。工、农、中、建、交传统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超过7700亿元,每分钟净赚147万元。
但风光背后,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公布”的日子或许“一去不复返”了。2012年,中行利润增速创上市以来最低,中信银行净利润规模几近零增长,建行净利润增速创6年最低。
“盈利增速放缓是银行必然要面临的阶段,这不是一年的事情,还有较长的调整期。”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胡哲一说。如今,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银行业下一步发展的三座大山。
3月中旬,外资投行摩根大通唱空中国银行股,将中国股市的评级降至“减持”,建议客户减持中国股票,做空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其看空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加速。
净利从高速路驶入常规道
隐忧1
2012年,尽管没有执行非常严格的拨备政策,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最终交出来的成绩单是:工行净利润增速14.5%、建行14.26%、农行19%、中行12.2%——这是四大行上市以来增速最差的一年。
四大行的高层一致认为好日子不再。建行副行长胡哲一表示,我国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向平稳持续增长过渡,实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对金融有效需求的下降,是银行利润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银行业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前几年银行动不动就能达到30%-40%,甚至40%-50%。可能未来10%左右的盈利水平,是一个常态。目前来看,各家银行的盈利增速正在回归常态。”
实体经济经历增速放缓和转型阵痛
GDP增速从2011年的9.3%回调至2012年的7.8%,2013年目标定为7.5%,上述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正在逐步放缓。实体经济经历的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阵痛,也影响着银行信贷规模增长。
银行排队起诉钢贸企业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例子。去年,房地产、机械制造、汽车、船舶、家用电器等工业总产值增幅均大幅回落,用钢需求也大幅下降。
截至上周,共有1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发布了2012年年报,其中有7家出现亏损,合计亏损额高达182亿元。而在2011年,钢铁板块34家上市公司中亏损企业只有三家。
行业不景气,企业信贷遭遇难题。一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诉记者,如今,银行对钢贸企业筑起了一道防火墙,“防火防盗防钢贸”,该银行已决定今年不向上海钢贸企业发放新贷款。唯一可能的破例情况是,向那些还清以前贷款的现有客户提供新贷款。
钢贸企业经营困难,而此前在银行作为抵押的仓单也存在重复质押问题。上周,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上海排着队等待起诉钢铁商贸企业。仅上周一周时间,这样的钢贸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纠纷案件就有十几宗开庭审理。
评级机构穆迪分析称,从去年开始的钢铁需求增长放缓,反映了中国多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已完工,“4万亿”的刺激作用消失殆尽。若政府进一步放慢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或是缩小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模,则钢铁需求萎缩程度将进一步超出预期。
无锡尚德银行债务71亿
同样阵痛的还有光伏产业。3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申请破产重组。
作为绿色环保概念的新能源产业,尚德电力2006年上市以来,一度成为行业标杆,同时也获得政府的极度青睐,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银行贷款一路大开“绿灯”。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71亿元。
曾经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今只能对簿公堂,中国银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尚德告上法庭。
无锡尚德的破产重组只是揭开了光伏产业困局的冰山一角。光伏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让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身处“寒冬”,美国GTM研究所的报告称,到2015年将有54家中国光伏企业倒闭。
如今光伏、造船、钢贸、风电等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几乎让银行望而却步。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都已经表示将逐步减少甚至撤离这些行业。
建行在2012年继续退出高风险行业的贷款,总额达到49.6亿元,包括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风电设备、造船、多晶硅等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持续下降,较上年下降15亿元。
一国有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现在银行对熟悉的房地产贷款总体上有意控制,经营情况不好的行业不敢贷,小微企业没抵押物轻易不敢贷,贷款增长趋缓在所难免。
净息差下降 拉存款越来越难
隐忧2
净息差下降是银行普遍遇到的问题。2012年年中,央行放开了商业银行利率的浮动区间并连续两次非对称降息,最直接地改变了银行定价生态。
在已公布年报的10家上市银行中,7家银行的净息差或净利差同比出现了下降。中行、工行和建行是仅有的净息差或者净利差未出现同比下降的银行,但今年这三家银行也面临较大压力。杨凯生给出的数字是,2013年的头两个月,“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净息差下降了4个基点。
2012年,净息差下降最为明显的三家银行分别是民生、平安和中信,这三家银行去年的净利差分别同比下降了21个基点、20个基点和24个基点。
另一影响就是,银行拉存款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比如,2012年招行存款利息支出比上年增加101.97亿元,增幅31.76%。而传统大行的中行,2012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都有下降。
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利润空间
如果说不良贷款压力是银行业面临的“近忧”,那么利率市场化改革则是银行需要长远考虑的“远虑”。
对于所有的中国银行机构,净息差被公认是利润最主要的来源,这种盈利模式粗放简单,中国银行业的盈利也因此被诟病为“靠天吃饭”。但情况正在改变。
贷款利率打折 存款利率上浮
“贷款利率基本上都是下浮的,北京大公司多,银行没有议价能力,你不下浮就找别家银行了,即使不找银行贷款,大公司也可以通过发行票据、债券等其他融资手段。”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对公业务经理表示。贷款利率打折意味着银行从中获得的利息收入减少。
与此同时,在去年6月份之后,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银行普遍上浮到顶,最近作为五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在广东、山东等部分省市对存款利率浮到顶,体现出大型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的趋势。存款利率被迫上浮,银行将付出更多的成本。
一增一减中,银行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招行行长马蔚华此前表示,由于中国银行业收入来源的80%以上依赖于存贷利差,且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
对于利率市场化,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去年建行将近60%的存款都进行了重新定价,今年开始剩下的另一部分存款将继续重新定价,随之贷款也将进入重新定价时期。今年银行净息差有可能稍微降些,但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一年就能结束的。”张建国说。
战略转型是必然选择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然起步,而且还将进一步深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建议,战略转型是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银行要从传统的依赖于存贷业务和利息收入,转向依赖和强化中间业务;同时也要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混业经营,寻找更多的盈利点。从原来依靠大企业、大公司转向做中小企业、做零售客户。
这种改变已经悄然发生。杨凯生在上周的业绩发布会上就透露,作为全球资产规模第一的银行,在2012年已经有意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他认为,中国经济还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走一条总资产规模不再无限扩大,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必要选择。
“只有利率市场化了,银行业恐怕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郭田勇说。
逾期贷款总额相当于净利一半
隐忧3
在净利润增速放缓之外,2012年的银行年报展示的另一个焦点是:不良贷款集中浮现。
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工、农、中、建、交五大行2012年实现净利润7746亿元,盈利增速接近14.9%,然而其不良贷款总额超过了3200亿元,逾期贷款更是超过4000亿元,约相当于净利的51%。
五大行仅农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双下降,截至2012年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858.4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5.1亿元。中行、工行、建行则都是不良贷款率降但不良贷款的余额上升,交行还出现“双升”。
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更为糟糕,已披露年报的所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为“双升”。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一倍之多,浦发、中信也有约50%的增幅。
多家银行不良贷款集中于温州
记者发现,各家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相似性。2012年的银行不良贷款有两个关键词:温州、制造业。
“银行与企业互不信任”
浦发银行2012年新增不良贷款90%来自浙江地区,而这其中75%来自温州,不良贷款存量的85%来自批发和制造业。招行不良贷款增量近七成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安银行不良贷款同样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温州、杭州、宁波、上海四家分行的不良资产增量占全行增量的88%。
一位温州当地金融业人士表示,在温州,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银行的放贷对象一般也都是中小企业主,所以银行针对江浙地区的中小企业主也设计开发了许多适合他们需要的产品。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银行业务拓展方式上显得有些激进,信贷准入条件和利率水平都可能低于同行同类产品,然后刚好遇上温州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
据温州当地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32基点达3.75%;不良贷款额增加175.89亿元。
由于温州地区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少银行已经在温州地区抽贷、压贷,有些大银行的高层甚至表示可以放弃温州。
温州日胜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陆榕说,自从2011年底温州跑路潮之后,温州民间借贷一直不温不火,大家都在担心风险并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惜贷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现在温州企业与融资机构的信用度越来越低,银行不相信企业,企业也同样不相信银行。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最怕接的电话,就是有企业家问他贷款到期了到底还不还。周德文说,他不知道如何作答,“如果建议最好不要还,银行就会抽贷,这等于让企业家失信;如果劝导其还贷,企业还贷后可能再也无法获得新贷款。不仅银行与企业互不信任,就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不断削弱”。
今年不良贷款率或上升
2008年为稳定经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一场信贷“大跃进”。外资投行频繁借此看空中国银行业。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王志浩的研究报告分析,2013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预计将会显著上升,未来5年非常有可能发生的是,中央政府将要为银行系统再注资。“在行政力量左右之下,银行在经济低迷时被迫更积极放贷,而随着不良贷款规模增加,大约每10年一次,政府需对银行体系组织救助。”王志浩认为。
瑞银证券判定,短期经济企稳或使得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有所缓解,但中期不良贷款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工行行长杨凯生的一席话道出了银行正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在目前相当低的中国不良贷款率水平上,还要让不良率持续双降已经很难。”工行2013年的经营目标是不良贷款率将控制在1.2%,2012年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85%,这意味着这家中国银行业的排头兵在2013年不良贷款率将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尽管如此,国内机构则相对较为乐观。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不良贷款上升是宏观经济调整下行的必然现象,几乎所有银行家都会把风险防控作为管理银行的头等大事,而中国银行业经过10年的发展,经营水平和风控水平与10年前相比已有了根本性改善。
郭田勇认为,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银行业的坏账率仍保持低位,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仍将有所增加。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