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是指达到规定的最低限额的证券单笔买卖申报,买卖双方经过协议达成一致并经交易所确定成交的证券交易。大宗交易不纳入指数计算,对当天的指数无影响。因此,监管层鼓励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被认为有着降低对市场冲击的初衷。
随着2008年后解除限售股份减持需求增加,大宗交易市场逐渐活跃,市场各方对大宗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日趋关注。期间曝出的大宗交易异地减持避税、高折价避税和“过桥”减持等行为,也一直为市场所诟病。
新近频繁出现的限售股份股价持续拉高与大宗交易形影不离的怪象,也让业内充满议论和猜疑。一般的流程为,在股票限售股份快要解禁的前一两周出现大幅上涨,而在解禁后很快发生大宗交易,减持股东轻松获取高额收益。而踩准了节奏的投资者,也可能通过跟踪这一现象抓个短线。有关注大宗交易的市场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趁着限售股解禁做短线的这一招,在今年上半年的交易中屡试不爽。
按理说,限售股份解禁乃至可能出现的减持行为,对股价影响都是偏负面的,而目前却相反,一旦限售股份解禁股价往往迎来上升,背后的限售股东与游资等机构则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轻松实现了“双赢”。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背后存在操纵股价行为以及涉及利益输送。设立大宗交易平台的本意是为大宗股票交易提供便利,千万不要成为投机资本有机可乘的“空子”。
事实上,深沪证券交易所也一直在推进相关工作的完善,比如深交所在近两年的“交易规则日”有关研讨会上都表示,要持续加强对大宗交易的日常监控和分析,积极研究完善大宗交易定价机制。
有业内人士也提出建议,要对大宗交易规则进一步细化,包括披露大宗交易买卖双方更多的信息,加强对大宗交易专门机构的监管核查,增加大宗交易透明度,必要时可以对可疑账户采取措施,比如冻结核查等。 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