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2013年07月22日08: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增加1个百分点,即可启动5万亿元以上内需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1.5%。但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笔者将介绍国内外成功的城镇化模式,以供参考。

  英国: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从15世纪末的“圈地运动”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国大约用了三个世纪的时间完成城市化。英国的城市化远非一帆风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匮乏、劳工住房短缺、生活环境恶化,导致传染疾病蔓延,危及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卫生和住房标准的法规,采取公共干预政策引导城市化发展。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大规模重建、人口快速增长和小汽车日益普及,英国出现郊区化趋势。对此,政府采取设置环城绿化带和建设新城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新城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相对平衡,较为成功地遏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美国:中小城(市)镇为主的市场主导型。美国城镇化大约用了80年。美国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城市的聚集度很高。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的城市化速度放缓,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已经放慢,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还是人口从大城市向郊区小镇迁移,美国政府起到的作用都很少。

  日本:重视综合开发规划,政府积极干预。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根据人多地少和资源匮乏的国情,以较小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37.3%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75.9%,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为了缓解大都市圈的过度集聚所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制定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和一系列法规,并编制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从日本的城镇化经验看,事先综合开发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国内代表性模式看,模式一是以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市场为主导,代表地区是浙江义乌、河北白沟等。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河北白沟的箱包市场都是围绕本地小商品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市场。在当地特色产业带动下,产业集群逐渐出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城镇化是随着产业发展和升级自发产生的,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少。

  模式二是政府和企业相结合,代表地区是湖南大汉。湖南大汉集团自1998年至今,开发娄底、双峰、株洲、永顺等二十个市、县、区,推动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该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二是将基础设施、土地整理、二级开发、综合运营融为一体,三是企业垫资为政府实现由生地到熟地的转化,由企业来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和企业都起到一定作用。

  模式三是央企帮扶,代表地区是广西百色华润小镇。华润集团选择人口不多的贫困红色老区,进行对口产业帮扶,进而实现当地的城镇化。“华润希望小镇”项目建设组于2009年初在村民中建起了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先后建起了瓜果育苗厂、家禽孵化厂、养猪场,并开办了日用品批零超市和农资批发部。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可持续的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中国较为理想的城镇化模式是,以县域优势产业集群为起点,商贸物流与之配套发展,进而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最后实现农村到城镇的转变。在这种模式中,城镇化是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的结果,政府无须承担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因为生产的需要,零散的农民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劳动,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将加快城镇化进程。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进行综合开发规划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能够避免区域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周睿)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