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圳二套房首付提至7成;上海对非户籍人士限购从严;北京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涨价楼盘不批预售证……”近期,京、深、沪等房价涨幅趋前的一线城市接连出手,楼市调控进一步“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城市要完成今年房价控制目标难度非常大。临近年末,一线城市调控“升级”虽然有助于楼市短时“降温”,但以“堵”为主的“突击式”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住房及房价问题。未来还有待进一步从“大处着眼”,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从严执行”:调控“升级版”效用几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增幅全面突破两位数,而9月涨幅更是全面超过20%。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一些房价同比涨幅较大的大中城市,完成年度调控任务几乎无望。
针对交易量不断增长、房价上涨较快的态势,北京、深圳、上海等地近期接连出手。
对于一线城市的调控“升级版”,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措施效果十分有限”。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部副主任顾铭德说,目前上海地区发放的购房贷款中,二套房贷款不到20%。提高二套房首付力度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群。
对于北京控制预售的做法,看好大兴区地铁4号线首站一个项目的购房者陈先生表示很“无奈”。“两个多月前就说要开盘,但一直没动静。现在才知道是因为项目想涨价,预售证批不下来。今年不批,是不是明年就能批,价格难道会降下来吗?”陈先生发问。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进一步抑制需求,控制预售证发放等调控“升级”方式也许会抑制年底房价攀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
“强调供应”:市场预期能否稳得住?
上海“沪七条”要求,今年住房用地供应量在不低于过去5年平均供应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供应量,确保住房用地供应1000公顷,并进一步加大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供应,确保土地市场交易平稳。
有效供应的相对短缺,一直是困扰热点城市楼市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面对近期这一波房价涨势,“稳定供求关系”的调控诉求更加迫切。张大伟分析指出,上海版的“沪七条”内容,从限制力度上明显超过此前北京的“京七条”和深圳版本。但在供应环节,相比北京推出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则力度有限。
北京市明确要发展价格低于周边市场30%,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的自住型商品住房。今年将供地2万套的规模,明年计划供地5万套。
回顾各地楼市调控的历史,限制需求、以“堵”为主成为历次调控倚重的手段,如何在供给端有所作为,业内屡次呼吁,却迟迟不见实际行动。北京此次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虽然还在供地阶段,对市场影响还有待观察,但是调控思路向供给端转变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房价目标”:长效机制何时能建立?
近几年的房地产调控比较注重“目标管理”,许多城市都按要求提出了年度房价控制目标,但相对宽泛,比如“基本稳定”“保持稳定”等。即便如此,完成目标形势依然严峻。
“前期涨得太快,担心后期房价‘收不住’。”陈国强说,“出于年度调控目标的考虑,一些城市不得已进行调控升级。”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则表示,临近年底,如果调控从严仅仅是为了给统计数字一个交代,那就是在“作秀”。一些“突击式”的调控只会加剧供需矛盾。控制价格应该自始至终,不应等到年底才发力。
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中介机构走访时了解到,不少“刚需”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再度出现。业内担忧,年底收紧政策恐怕会造成需求的积压。
“市场已经到了亟须出台长效机制的时期。”张大伟表示,当前行政调控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房价依然上涨有可能导致民众对政策预期的信心不足。强调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是要加强对市场手段的注重,要让市场规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业内人士建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断增加协调性与针对性。比如,信贷手段应坚持体现差别化,支持刚需,限制投机;在房价上涨明显的城市,应加快采取增加住宅用地供应,缓解供求矛盾;同时,政府应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尽快完善有关房地产的税收制度。(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