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继续大幅度飙升,1周SHIBOR值更是达到8.843%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五年前的这句豪言壮语似乎已经预见到了银行如今面临的变局压力。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最可怕的并非是改变,而是“存款立行”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对于银行来说,最难的不是推出类余额宝的产品”,一位资深银行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而是如何避免银行内部存量的左右互搏,寻求真正的系统外增量”;“虽然目前的实际影响尚不明显,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假想敌’总是银行和活期存款业务”,一家上市银行北京地区某网点的支行行长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真的伤不起啊,毕竟银行的负债成本一直在上升,但很多业务(例如房贷等)却不可能一下子大幅提高利率,银行必须要考虑社会效应的”。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继续大幅度飙升,1周Shibor值更是达到8.843%。
上市银行季报显苗头
2013年11月11日央行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今年以来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
事实上,银行的存款流失远不止是10月份单月的个别想象,而且活期存款流失的态势也较为明显。
根据上市银行的三季报来看,一些银行在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活期存款下降的趋势。例如,截至三季度末,某国有大行的客户存款为12.116万亿元,虽然较上年年末有所增长,但是较今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12.149万亿元环比下降了0.27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存款减少了661亿元。此外,部分银行三季度存款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多家股份制银行的存款环比增速均不足1%。
同业负债成本高企
一周Shibor高达8.84%
虽然银行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出现了流失的苗头,但其实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仍留在了银行体系内,只不过变成了协议存款等同业负债。不过,这些同业负债的成本可是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
据官方数据,与协议存款直接相关的Shibor(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显示,进入12月份以来,Shibor居高不下,1周、2周、1个月等短期利率冲进“7%”时代、乃至“8%”时代。截至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继续大幅度飙升,1周Shibor值更是达到8.843%、而2周期限的Shibor值也高达8.246%。
另一数据也佐证了年关理财高收益的可预期,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纷纷破6%,最高的接近7%。
银率网数据显示,截至昨日,北京地区在售和预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收益率不低于6%的理财产品数量超过90款(也包括少量结构性理财产品)。
而一位股份制银行总行分管个金业务的副行长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要消灭活期存款是不可能的,但是银行确实必须学习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手法”。
活期存款流失
银行版“余额宝”
实为“双刃剑”
迫于以活期存款为代表的存款流失的压力,商业银行也纷纷尝试推出银行版的类余额宝产品。
例如,平安银行(行情,问诊)推出的“平安盈”首期与南方基金旗下南方现金增利货币基金合作,客户在网上开立财富e电子账户,通过财富e电子账户购买“平安盈”,门槛低至1分钱,赎回资金实时到账,“平安盈”内资金可T+0实时转出使用,还可直接购买基金或理财产品。
交通银行(行情,问诊)则同时联合易方达和交行旗下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推出了类余额宝产品“快溢通”,它根据账户留存金额,将溢出的闲置资金自动申购交银货币基金,并可自动为信用卡还款。
事实上,在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风行前,不少银行主要是通过开放式理财产品来提高其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比如:建行的“日薪月溢”、工行的“灵通快线”、农行的“安心快线”、兴业银行(行情,问诊)的“现金宝1号”等。临近年底,这些原本只比活期存款收益略高的产品,近期的收益率已大幅度飙升。12月18日,招商银行(行情,问诊)大幅上调其多款开放式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比如,赛宝金理财计划收益率上调至5.23%,较17日上涨1.66个百分点;“金葵花尊享”——人民币日日金理财计划收益率上调至4.55%,上涨2.25个百分点;“钻石财富”——人民币尊享日日金理财计划上调至4.6%,上涨了2.2个百分点。“金葵花”——人民币日日金理财计划上调至4.5%,上涨了2.3个百分点。光大银行(行情,问诊)也选择在同一天上调其按日开放式理财产品——阳光理财活期宝的预期收益率,阳光理财活期宝A、B、C三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上调0.5个百分点至3%、3.1%和3.5%。此外,江苏银行早已于12月初将其聚宝财富2013天天金1号的收益率由3.1%上调至4.5%,而其新推出的天天金2号的收益率则直接定为5.5%。
不过,银行的类余额宝产品创新实际上也是双刃剑。多数银行最担心的问题是,类余额宝产品推出可能会改变银行现有的存款结构,只是分流了本行的存量资金,而没有带来来自他行的增量资金,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带来负债成本的上升。
“对于银行来说,最难的不是推出类余额宝的产品”,一位资深银行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而是如何避免银行内部存量的左右互搏,寻求真正的系统外增量”。
在该人士眼中,多数银行尚未找到与互联网渠道资金最理想的对接方式。而在上述股份制银行总行副行长的眼中,银行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拥有者,几乎任何银行的操作都会产生大数据,只不过过去银行确实忽略了对于大数据的二次开发,如今银行都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因此,很多的银行都在电商等领域进行大动作或与人合作,其核心并不在于电销的收入,而是在于大数据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