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北京温榆河:脏臭的河 "渔民"顶着禁令来捕鱼--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记者暗访北京温榆河:脏臭的河 "渔民"顶着禁令来捕鱼

2013年03月27日16:15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管你全流域禁渔 管你重度污染 管你生态平衡

  温榆河上四季无休的“渔民”

李刚 摄

  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一直流向城东的通州区。

  3月21日傍晚,在全流域禁捕的温榆河上,两艘铁皮船伴着薄雾,悄悄地从蔺沟河划进了温榆河。渔网也随即撒开进行捕捞,大小不一的鲫鱼被扔进铁皮船上。

  他们被当地村民称为靠水吃水的“渔民”。

  下网捕鱼只是“渔民”们的一种手段,他们也会选择违法的电鱼方式进行捕鱼。

  春暖冰开,用于保持生态平衡的小鱼苗在河中还未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便被“渔民”一网网地打出。沿着沙湖水库向下游,多个地方出现打鱼的地笼和坐着皮筏下网的“渔民”。

  “渔民”如何顶着相关部门的禁令下河捕鱼?这些被捕获的鱼又将流向何处?记者暗访温榆河,还原“渔民”从捕鱼至出售的整条利益链。

  下地笼 摆迷魂阵

  鱼进去后就卡在那里别想出来

  温榆河上,蔺沟桥将温榆河与蔺沟河分开,作为支流的蔺沟河向南,通过蔺沟桥注入温榆河中。

  平静的水面上,能看到几根竖起的竹竿,下面钩连着渔网插在河水中。72岁的后蔺沟村村民老张说,只要有鱼钻进这些网中,便很难再出去,“渔网网眼很小,鱼进去后就卡在里面,只有在那等着‘渔民’过来收网。”

  在当地,这种捕鱼的方式被称为“迷魂阵”,老张说,为了捕到更多的鱼,“渔民”将渔网插入河中,只留中间的一个入口,“只要鱼进来了,想出去就难了,大鱼小鱼都在里面,每隔两三天,他们就来收一次网。”

  一位村民说,漂浮在河面的渔网被称为“地笼”,“这个可厉害了,鱼钻进去就别想出来,渔民会定期来收网。”

  沿着温榆河向东南,一个“渔民”坐在自制的皮筏上,正将手中的渔网慢慢下到河中。所谓的皮筏是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黑色充气胎,手中的划桨帮助他掌握平衡,他抖动着手中的渔网,沿着河水向下游慢慢划去。

  “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捕鱼的‘渔民’。”老张每天都在河边散步,而捕鱼的人也是像每天上班一样出现在河上,“冬天他们把冰凿开捕鱼,现在就划着船用网捕鱼,还有下在水里的‘迷魂阵’。他们就是靠水吃水,一年四季几乎不间断地在这里捕鱼。”

  “经常有人到温榆河这里来把鱼放生,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下放生了三车的鱼。”老张说,可是放生的人刚刚离开,“渔民”就划着船开始捕鱼,“有的时候,放生的人还没走呢,他们就过来捕鱼了,他们划着船在河水里,撵都撵不走。放生的人也没有办法。”

 

  望风 打前站

  等渔政巡逻员下班后再动手

  下午4时,蔺沟桥旁。向记者讲述捕鱼的老张突然默不作声,把头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一辆绿色电动三轮车从老张身边驶过,车上的人向老张望了望,沿着河边继续开着。三轮车的速度不快,车上人一直探头看着河道两侧。

  看着三轮车驶向河对岸,老张开了口,“这个人就是捕鱼的,他现在就是出来看看有没有人抓。这几天抓得紧,他们也小心多了。”老张指了指两条靠在蔺沟河旁的铁皮船,“这两条船就是他们的,就用这两条船在这儿捕鱼。”两条船停放的位置,距离温榆河大约150米左右。

  昌平区农业局网站显示,3月15日,渔政执法人员查获皮筏、蓄电池、升压器、电鱼抄子等违法捕捞渔具1套,渔获物鲫鱼3公斤。3月18日,渔政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在对温榆河昌平段水域的电鱼捕鱼等非法行为进行了巡查,在巡查时发现3名违法捕捞人员,执法人员现场对违法捕捞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没收并销毁捕鱼工具3套,罚款600元。

  “前几天,四点多钟他们就捕完了。这几天,他们出来的都很晚,有的时候甚至是晚上出来。”老张看了看手表,自言自语道:“今天,他们也许看到你们了,不出来了。”

  傍晚17时,记者沿着河道向上游走,隐藏在北六环桥下。几分钟后,一男一女便从河边的树后探出头,男人穿上黑色捕鱼胶皮裤跳到了船上,女人抓起船桨向河中划去。

  另一条船上也上了一男一女,同样向河中划去。男人跳进水中,用渔网将鱼网住,倒进铁皮船上的箱子中。

  老张说:“他们现在特别贼,都躲着渔政的人,得他们觉着没人的时候,他们才下水捕鱼呢。”

  蓄电池 变压器

  电过鱼的水域,水草、贝类等都难以恢复

  老张说,用网捕鱼只是“渔民”的一种捕鱼手段,“就昨天,他们还电鱼来着呢,站岸边就能听见‘啪啪’的声音,有时候还能看到电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条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制造、销售、使用禁用的渔具。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捕捞的渔获物中幼鱼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在禁渔区或者禁渔期内禁止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

  老张发现,“渔民”电鱼时,每条船上都摆放着一台蓄电池,“渔民”握着一根长约两米的竹竿,竹竿的一头连着圆形的渔网,另一端连接着蓄电池,开关在竹竿上。“电鱼的时候只要一按竹竿上的钮,就能电鱼。”

  不久前,读者武其在温榆河的下游、尹各庄桥附近也看到电鱼的“渔民”。一条铁皮船上站了两个电鱼人,黄色的蓄电池横卧在船上,电鱼人将电鱼抄子伸进河水中,发出咝咝的响声。“一网鱼电死了,捞出来后倒在船上,然后继续电鱼。”

  网上一家销售电鱼机的店主表示,一个蓄电池或改装后的发电机加一个变压器,就组装成一个电鱼机。一台蓄电池能坚持两个小时左右,可以打捞上百斤的鱼。电鱼作业被业内称为“绝户”捕捞。小鱼一般当时就被电死,被电晕后的大鱼如果侥幸能活下来,也大多丧失了繁殖能力。蓄电池本身的电压有限,但是通过一个变压器增加功率。电压高于100V,功率大于30W的电能释放于水域中可击毙范围在1至1.5米水域内的鱼类。电过鱼的水域,水草、贝类、虾类等难以恢复,都会遭到破坏。

  武其经常到温榆河附近观鸟,他曾看到一只鹊鸭被捕鱼者下的迷魂阵挂住,“它的头扎到了网中,向前向后都不能动弹,在水中央,我们没有船过不去,只能看着它在那里等死。温榆河上捕鱼电鱼的经常出现,好好的生态完全被破坏了。”

 

  脏臭的河 脱鳞的鱼

  捕来的鱼流到附近集市和早市

  温榆河道中,记者看到一些排污口直接将污水注入温榆河中。走近温榆河,浑浊的河水散发出异味,“现在还算好了呢,以前大老远的就能闻到臭味。”老张说,排污口在河道中经常能看到。

  两条捕鱼船向温榆河的下游划着,一条船调转了方向,向上游划去。

  铁皮船在蔺沟桥旁停了下来,捕鱼人费力地端起一个白色塑料箱,向桥上走去。桥上等待的两名男子接过塑料箱,倒进了自己的三轮车中,捕鱼人接过箱子继续向下游捕鱼。桥上的两个男子则聊天等待着铁皮船再次回来。

  “鱼卖吗?”记者看到三轮车上装了几十斤大小不均的鲫鱼,“8块。”一名男子回答道。“就是温榆河里的鱼吗?”面对记者的问话,男子提高音量说,“那可不,刚打上来的,新鲜着呢。”

  老张说,每周五邻村便有一个集市,捕鱼人每次都会出现在那里出售鲫鱼,“大的一斤8块钱,小的6块钱。”平时,捕鱼者打得多的时候,也会将鱼卖给鱼贩子,“他们现在家里都有鱼池,也会把特别小的先在家里养着。”

  桥上的男子说,他们在这里买到的鱼会在一些早市和路边市场出售。至于鱼是否遭到污染,男子摇摇头说:“我不管那些。”

  武其也常在早市中看到鱼贩出售被电得鳞片脱落的鲫鱼,“我问他们这些鱼是哪里来的,他们都会说是潮白河大沙坑的。从不会说是温榆河的,因为他们知道温榆河的水比较脏,而大沙坑的水质比较好。”

  武其发现,由于温榆河水的污染,河中的林鸟和水鸟越来越少,“现在不像七八年前鸟那么多了。有的鸟迁徙改变了线路,也不再从温榆河上经过了。污染这么严重的水域,打出来的鱼怎么吃啊?”

  昌平区渔政监督管理站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温榆河属于自然水域,全流域不允许进行渔业捕捞。渔政部门也会定期向水中增加鱼苗,目的是起到维持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执法人员白天都在水域周围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制止违法捕捞的情况。

  渔船靠在蔺沟河岸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去。“渔民”快速地将捕捞的鱼从渔船搬到三轮车上,换好衣服,骑上绿色电动三轮车消失在夜晚的薄雾中。(记者 赵喜斌)

(来源:北京晚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