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江国成)6月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汇丰银行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别为50.8%(较上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49.2(低于上月的50.4)。这两个反映我国制造业景气的指数为何呈一升一降?它们释放怎样的信号?记者8日就此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官方和民间机构相继发布中国制造业PMI
PMI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跃程度的先行指标,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通常而言,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预示经济收缩。
牛犁说,6月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8%,较上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维持在50%的枯荣线上方,表明中国制造业景气度有所提升。汇丰银行公布的5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2,低于上月的50.4,这表明制造业活动正在萎缩。
对此,牛犁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月的数据,不足以说明问题。至于一些中小企业遭遇的困难,他认为这是结构调整时期难免的阵痛。
统计方法和调查样本各有侧重
对于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牛犁认为指数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两大数据发布机构调查对象不同,数据本身没有本质上的分歧。
牛犁说,官方指数样本以前只覆盖820个企业,今年扩大到3000家大中小型企业,覆盖率明显提高,可参考性大大增强。而汇丰调查覆盖约430家中小企业。根据官方PMI数据,国内大中型企业指数明显改善。其中,小企业的PMI指数也比上个月略有回落。这和汇丰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汇丰的调查对象更多的是以中小企业为代表,所以这两个数据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
“如果看这两个指数的历史数据的话,它们反映的基本趋势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个别月份有些出入。”他说。
他认为上述指数与全球总体制造业趋势也是一致的。5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个月回升了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