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联招聘针对“史上最难就业季”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发布“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记者详细了解报告内容,以及综合本地部分行业招聘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学生难就业,除了供需错位等主要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出于主观: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其现实接触面以及眼界开阔度受限,不了解的领域不敢碰,有潜力的小公司不愿尝试;受家庭或社会传统意识影响,观念更新还比较慢,多数人求职盯着“铁饭碗”或大家都能从事的岗位,无形中抬高竞争门槛,又削弱了自身优点。
或许,我们对现实的一些客观分析,能够给找工作的毕业生们提供一些参考,或许是思考,最好不要被当成简单的“说教”。
被偏爱的仍然是大城市
薪水不低的新兴产业冷寂
从此次公布的数据分析看,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二三线城市,不过,即使供岗多,但比起求职者的倾慕仍显得有些“狼多肉少”,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一二三线城市的竞争指数分别为62、54、29。由于少有人问津,三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显得不是那么激烈。
这种情形,记者近日在多场招聘会现场也曾发现,一些来自黄石、孝感等武汉周边城市的企业,虽然薪水与武汉的企业并没有太大差距,甚至还提供房子等便利条件,依旧很难打动求职者。看来,“逃离北上广”虽一度流行,但应届生“留在大城市里闯一闯”的心态仍然故我。
统计指出,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整体职位量占到了43%,但由于不受应届生的青睐导致竞争比相对不高。20人以下规模企业21人竞争一个岗位,相比于最高73人竞争一个岗位,相差极大。
智联招聘CEO郭盛告诉记者,现在,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诞生了很多微型企业(20人以下),比如创意策划公司、微博传播运营公司、工作室等创业团队出现在人才市场上。这类企业其实薪水优势并不弱,平均薪酬仅次于500-999人规模的大企业。但这类小企业由于不够知名而很难引起应届生的兴趣,加之大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导致他们不敢尝试和顾虑重重。
武汉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汪超告诉记者,“找工作一般不会考虑规模很小的企业,因为觉得平台不够大,担心学不到东西,而且也没有安全感。”湖北大学一名应届生也表示,虽然有些小企业给的薪水还可以,但是总觉得不踏实,还是想找大企业工作。
记者也了解到,不少规模小的企业,考虑到这一问题而不得不出高薪招人,即便如此,还是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武昌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公司给一般员工开出的月薪为3000多元,还供应午餐,可应届生“仍不感冒”。
受打击的不仅是小公司
给不了皇粮的民企叫屈
小公司不爱去,稍大一点的企业吸引力又如何呢?本报记者此前在湖北一场民营企业招聘会上获悉,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尚可,很多求职者并不动心。而智联招聘的此次调查也显示,民营企业整体招聘量较大,但整体竞争比却最低。
武汉猎英人才总经理安国平介绍,目前,武汉的民营企业因为急速扩张,民企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为了吸引人才,民企不得不通过提薪、完善福利来解决招聘难题,结果依然不理想。比如,一个应届生,也许会选择月薪3000元的国有企业,而不选择4000元的民营企业。受规模、知名度等影响,应届生对“皇粮”的热衷度依旧居高不下。
智联的数据分析显示,竞争激烈程度较强的岗位中,专业对口要求高的岗位为财务、银行、IT/技术,说明财务、银行和IT/技术的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对专业对口要求较低,但因为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销售类岗位目前需求较大,但职位排竞争指数倒数第一,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因此,‘就业难’在一些方面可以解释为毕业生对岗位太挑剔,不能正视自己期望以外的职位。”郭盛告诉记者。
安国平也认为,单从销售职位占比高但竞争比较低情况上看,可能是很多应届生对于销售岗位的误解,而使得该岗位的被关注度不大,而且一般销售工作压力很大,也使得不少应届生避而远之。“其实还是很多毕业生对职业定位不清晰,他们并不了解一个岗位真正的定位就放弃了”。
有独立价值观的90后
多了率性的不辞而别
此次调查发现,近三成应届生都有毁约经历,原因主要有:拿到了更好的OFFER(工作)、不符合职业发展、用人单位承诺没有兑现。
郭盛认为,加入今年毕业大军的多半是“90后”,他们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着更多独立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工作的认知和期待,对于好工作有了新的标准和阐释,而这与起点较低的职场工作有些相悖,比如实习阶段的打杂,当现实和期望存在较大落差时,新一代的毕业生往往选择了频繁跳槽,甚至裸辞,这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安国平也告诉记者,武汉不少公司都会面临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特别是一些90后员工,他们比较有想法,比较自我,离职时不太懂得如何去和公司沟通,离职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工作不开心了、要出去旅游了等等。
一方面,是找工作压力在增大;另一方面,临近毕业,90后应届生的求职意愿却降低。记者通过调查样本看到,2013年3月,是毕业生投递简历的最高峰时期,而5月虽然用人需求有攀升,但求职意愿下降到了今年1月的水平。
郭盛分析,3月份,名企的校园招聘基本结束,大量中小企业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招聘,同时研究生考试结果公布和公务员考试结果公布后一大拨应届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这时产生了一个小高潮。但从毕业生投递行为上来看,三月份以后,虽然签约率不高,但是总的求职意愿降低,应届生投递量下降。
建议把毕业后第一年视作继续学习的两学期
“当下的‘就业难’不是单纯的职位供需失衡,而是就业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更需积极化解。”郭盛建议,应届生可以脚踏实地,在毕业前多积累一些实习经验,适应职场,尽早考虑职业规划。往年有48.4%的应届毕业生,是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此外,调整心态,把毕业后的第一年作为继续学习的两个学期,找到自己的定位。“错位”中找机会,二三线城市、中小型企业、跨行都会有发展空间。
安国平认为,除了求职学生调整心态外,学校也应做出正确引导,比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们去了解社会,了解各个岗位的职责;帮助学生改变和扭转对于某些岗位的传统印象。
应届生的家庭可以做些什么?郭盛指出,新生代大学生的求职观与父辈已经截然不同,家长在孩子求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之余,对于孩子的求职行为不应过多干涉,放手让孩子去面对现实,为自己的梦想去打拼。对于求职期的孩子,聆听想法远比横加干涉更加有力,多给予坚定的情感支持、鼓励,少攀比、施压。荆楚网讯 记者徐玲玲 通讯员雷丹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