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审视地方发债冲动背后的政绩观--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人民财评:审视地方发债冲动背后的政绩观

文静

2013年06月14日08:33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快出政绩靠借钱,只铺摊子不管还”,一些地方政府高负运作的现状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国家审计署6月10日发布的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

审计显示,一些省会城市偿债率指标偏高。2012年,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有13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偿债率超过20%,最高的达60.15%。

地方政府为什么热衷于变相举债?从今年年初各省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可以找到答案。如四川省明确提出,“坚持投资拉动”,并表示要“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甘肃省也表示要“着力增强投资拉动力,推动100个重点项目”;贵州1.7万亿元、广西1.5万亿元、浙江未来5年投资超10万亿元。投资的最终实现缺少不了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收入、银行贷款、政府发债。而在渠道资金减少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偏好加大债务风险系数。

随着新一轮地方投资热潮的掀起,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降低地方债风险,下一步政府应该会完善相关法律程序,严格发债主体资格审查,规范发债程序,强化偿债责任等。

债务本金的清偿安排需要解决,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和重新定位,引进市场机制解决投资问题,对现有项目和资产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股东,分担地方政府投资压力,创新债务融资方式,严格财政纪律,避免债务总量的无序增长。

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盲目性容易带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恶果。截至目前,不仅钢铁等传统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风电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

地方债近年来的急速膨胀始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如今,一些地方政府难以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来偿债,于是被迫借新债还旧债。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未能实现战略转型,以及政绩考核机制尚未明显转变。

中国在2003-2007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就很少有地方债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在投资效率难有实质性改进、经济增长质量在低位徘徊,而地方政府基于政绩考核压力,不得不在低效率的情况下做大经济蛋糕。如果财税收入并未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甚至有可能低于地方债的增长速度,这就有可能发生违约风险。

必须对地方债进行彻底的体检和风险评估。笔者认为,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消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非合作性博弈,必须尽快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

再次,政府应该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消除土地、资本、劳动力和能源等价格方面的扭曲,改变由行政机关定价或者受行政机关影响的定价机制,真正做到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反映这些要素的机会成本。

殊为重要的是,尽快推进产业调整,促进产业振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重化工业投资,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早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力求通过产业调整与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运用配套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过热,消除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生成机制,以便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 

(责编:达昱岐、谭树森)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