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9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近来,部分外国舆论从个别数据和局部现象片面得出中国经济下滑的结论。本报记者近日采访的外国专家学者认为,“唱衰中国”的论调过于悲观,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实现从注重增速到注重质量的转变,中国能够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并继续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唱衰中国”夸大其词
西班牙《环球亚洲》杂志社社长、中国问题专家伊万·马涅兹指出,近期由于中国银行间市场出现短期流动性紧张以及部分经济数据表现低于预期,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再次发出“唱衰中国”的言论,这些言论夸大其词,是不正确的。他表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尽管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战胜经济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西方对中国经济的质疑一直存在,其中一些判断和言论甚至十分可笑。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表示,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的基本稳定是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成功避免了高通胀、高失业,并有效应对了来自外部的经济危机冲击,避免了经济增长大幅下滑,为地区与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表示,目前,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过于悲观。中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中国央行最近采取的通过银行间市场限制短期流动性的政策,对一些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新一届政府能够在上任第一年就下决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明智而勇敢的做法。中国领导人最近说“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这是中国政府释放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信号。
日本信金中央金库海外业务支援部高级审议官露口洋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大多可以很好解决。关于收入差距、消费与投资的失衡等问题,可以通过推动城市化、加强财政对收入的再分配功能来解决。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只要努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就可以跳出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经济能实现预期目标
陈抗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阵痛”,中国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取决于中国领导人有多大的抗压能力。中国经济要从出口和投资拉动模式转变为消费拉动模式,尤其要提高服务性消费,这就需要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泰国开泰研究中心专家披彬表示,中国市场是拉动泰国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有关各方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披彬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多项指标开始放缓,尤其是制造业和出口增速明显回落。由于面临着世界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中国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以期在下半年实现与原定目标接近的经济增速,并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下半年中国经济仍面临一定挑战,但相信通过中国政府的努力,能够确保今年经济增长达到7.5%左右的目标。
伊万·马涅兹表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永远维持超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实现从注重速度到注重质量的转变。任何国家经济的转变都会带来“阵痛”,中国经济规模大,其结构和增长模式的转变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拉动向以出口、投资和内需共同拉动的转变正在稳步进行中。为实现这一转变,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明智的做法。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引导流动性向更具增长潜力和战略性的行业转移。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下降是无法避免的。但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认为,生产人口增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今后中国农村人口还将不断向城市迁移,对耐久消费品有着很旺盛的需求。中国经济可能难以像以前那样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通过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在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升级产业结构,中国经济仍可以持续保持7%—8%的较高增速。
金融政策科学有效
巴基斯坦政策分析家贾韦德表示,中国的金融政策是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对于贷款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规定,这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规范资金的科学流动,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同时抑制贷款的过快增长。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对于经济转型与升级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从长远看,应该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伊万·马涅兹表示,中国经济目前需要解决在此前高速增长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增长过快以及过度依赖土地出让等问题。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始终抱有充足的信心,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国政府和民众有能力克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表现也证明他们对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环境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并且已经在着力推动一些措施来解决问题。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西方要做的不应是“唱衰中国”,而是应当与中国携手发展,实现共赢。
(本报记者丁大伟、孙广勇、暨佩娟、韩硕、杨迅、刘军国)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0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