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开出反垄断最大罚单就够了吗?
中国经济网网友 于文军
罚款可以震慑洋奶企一时。但他们能否就此收手,变得老实本分?难说!
事实上,洋奶企敢垄断经营,与国内奶企的不争气有关。因为国内奶企产品质量难以恭维,国内消费者只好为选择洋奶粉,甚至达到了盲目迷恋的程度。洋奶企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也就使出垄断经营的损招了。假如国内奶粉质量过硬,敢与洋奶粉一决高下,恐怕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了。因此,若想改变洋奶企垄断的局面,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抓国产奶粉的质量。
【支招】反垄断之剑应舞得更坚决一些
中国经济网网友 谭浩俊
这些境外奶企在其他国家还是比较“老实”的,为什么到了中国却一个个变得贪婪至极呢?显然,这与我国在反垄断方面的惩处力度比较薄弱有关。如果我们在反垄断方面也是见“鬼”就打,见违规行为就严厉查处,这些境外奶企也就不可能这么胆大妄为了。
只要存在垄断行为,反垄断之剑就应当毫不犹豫地立即挥出,将其杀死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等其获取大量暴利后再进行处罚。事后就算处罚再重,与这些企业获得的暴利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对垄断行为,只有使其获取的利益远远满足不了垄断风险造成的损失,反垄断才会真正取得效果。而现在的罚金与这些企业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获取的利益相比,显然是难以产生痛感的。
【警示】也不能放任本土企业垄断
中国经济网网友 叶祝颐
现实生活中,不仅洋奶粉企业爱玩“价格垄断”的把戏,国企尤其是一些垄断央企亦是如此。一面哭穷涨价,左右市场定价话语权;一面又奢侈浪费,独享高福利待遇。这些垄断央企往往赚钱多多,福利羡煞民众,但是他们在上交利润、让利于民等方面却显得十分吝啬。
对照发改委重罚洋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例,如何督促国内垄断企业的利润血管里能流淌道德血液,也值得探讨与反思。我们不妨从完善制度设计入手,充分激活市场竞争机制,让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合法市场的框架内展开博弈,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步打破部分央企“一企独大”的垄断局面。
【根本】选择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中国经济网网友 雨天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艘航行在市场“大海”中的船,各种销售商就好比船员,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就好比指挥这艘船航行的“雷达”,而消费者却是决定这艘船该继续航行还是沉没的“海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很简单也很通俗,无需重复了。只有当企业善待消费者时,消费者才会用持续的购买力给予企业更多的回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