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消除“灰代办”须斩断黑色利益链

2013年11月07日07:3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消除“灰代办”须斩断黑色利益链

  据报道,近几年,“灰代办”活跃在各行各业,范围涵盖“代发论文”、“套取公积金”“网络删帖”等,甚至连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证件都可以代办。这些“灰代办”背后隐藏着不少“暗道”,成为权力寻租的“掮客”、违法乱纪的帮凶。

  不少网民认为,各种名目的“灰代办”肆意生长,折射出法律制度漏洞及背后的权力寻租。对此,应加强监管,严格审核办事事项,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查处力度,切断“灰代办”背后的公共权力寻租利益链。

  灰色地带易滋生腐败

  网民“李明”称,“灰代办”的出现在于庞大的“市场需求”。“一些手续依照正常程序办理不容易。比如验车,如果不幸碰上人多车多的时候,就要在验车地点滞留一天,要是再赶上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过关,相信不少人都会暗中发誓下次一定要找‘代办’,花钱买省心。‘灰代办’还意味着办大事、省大钱,比如‘代办二手房低评’。”

  网民“洛阳的文明礼貌”表示,找代办确实能办好事,减少麻烦;如果办事不那么麻烦的话,很少有人愿意找代办。

  多数网民认为,“灰代办”的存在有损社会公平,助长钱权交易。网民“彼岸花”说,人们利用“灰代办”来取得相应的资格或者利益,从侧面上就损害了其他人享有有限社会资源或者相应合法利益的权利,这明显有违社会的公平规则和秩序。此外,因“灰代办”本身具有违法性或者不法性,所以人们在通过“灰代办”办理相应的事项时,即便受到物质侵害也得不到法律有效的保护。

  另外,“灰代办”易成为权力寻租的滋生地。网民“果果”称,“灰代办”背后隐藏着不少“暗道”,介入到行政审批、财税优惠、资源配置等多项权力运作中,这就很容易让“灰代办”成为权力寻租的“掮客”,以及违法乱纪的“帮凶”,其对公权力的危害不言而喻。

  凸显法律制度漏洞

  很多网民指出,僵硬的考核制度和法律真空为“灰代办”提供了“商机”。网民“殷亚楠”认为,以论文代写为例,现在代写论文的网站、网店不少,操作流程程序化,一篇4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代写费用在五千元以上。然而,目前并没有具体哪条法律条款规定帮别人代笔是违法的,也没有明确禁止论文买卖,对于这种行为,主要依靠高校校规进行惩处。

  办事部门效率低下、群众办事难为“代办”存在提供了条件,而“灰代办”背后公职人员利用权力寻租形成的利益链,也是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网民“刘先生”愤愤地说,“正是部分单位不走群众路线,才滋生了‘代办’业务的生存空间。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放下官老爷作风,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本来不想去请‘灰代办’,可自己折腾下来确实很烦;但是找了‘灰代办’,又觉得气不过,为什么老百姓明明是按正常程序去走,办事就这么难?恐怕内里滋生了腐败,故意给群众办事设‘卡’!”

  网民“李琳”表示,“灰代办”存在多时、危害社会,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上述违法行为,熟视无睹,既不予以清理,也不予以打击。

  从渠道上杜绝权力寻租

  网民“吴成臣”认为,应该从制度上进行规制,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让游走于法律边缘的代办行为置于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让“灰代办”无处遁形,让治理类似不端行为有法可依。另外,强化监管,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代办行为予以坚决取缔,从源头上阻断其违法的中介服务内容;从渠道上防止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流失,切断相应的利益链条。

  网民“李永壮”指出,在打击“灰代办”的同时,还应从源头上治理。只有挖出背后的利益链,真正把体制、机制理顺,才能真正消灭“灰代办”。

  网民“暖暖”称,对于涉及公权力运作或者公共资源配置的服务,应该扩展信息公开渠道,简化、公开办事程序,省去可有可无的手续,压缩可暗箱操作的空间,让群众相信依照政策、程序办事就不用找代办。通过法律的规制和监管让人们在相应的活动中树立自觉守法的意识和理念。

  (记者 明航 整理)

(责编:聂丛笑、李海霞)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