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新型城镇化三大关切:人到哪去、钱从哪来、地怎么管

2013年12月17日14:52    来源:中国财经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三大关切:人到哪去、钱从哪来、地怎么管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尽快实现市民化?财政资金能否满足城市建设的大量需求?城市扩张会不会过分侵占耕地,危及粮食安全?日前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息,对这些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给予了充分回应。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优先解决存量

  目前,我国已实现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只实现了3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之差使2亿多名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他们的收入、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都成了难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肯定要解决,但要有进度、有顺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那么,谁先谁后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说明这部分人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应首先解决这部分人中有能力、有意愿的落户城镇。”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飞说。

  陈飞认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历史欠账和财力所限,城镇化应坚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原则,首先解决存量问题,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财力的增加,再逐步转向以市场无形之手解决增量问题。

  城镇化将成民间资金新的投资渠道

  加快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徐洪才指出,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的话,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寅吃卯粮,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

  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和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可以充实地方财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张立群说。

  城镇建设用地将以盘活存量为主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推进,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日益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是对土地相对粗放的利用。但面对粮食安全这个大问题,我们的城镇化不可能永远无节制占用耕地。”陈飞说。

  那么,城镇建设用地从哪来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同时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

  徐洪才认为,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换句话说,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点辑录

  ——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格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布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数据见证我国城镇化推进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记者梳理了权威部门发布的有关数据,见证了我国城镇化推进步伐。

  ——199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8.9%。

  ——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

  ——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两年分别提高了1.32和1.3个百分点。

  ——据测算,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评论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尊重自然尊重人

  □ 舒圣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这次城镇化会议公报中的很多提法,都非常诗意,也非常新颖。

  总结起来,一是要尊重自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应该也不能够用一套相同的标准去搞“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特大城市应通过核心资源迁出等方式控制人口规模,缺水等环境承载力差的地方则不应违背自然规划大城市。最重要的是,不能为发展城市而破坏自然,疯狂地砍树、填湖、拆房,绝不是城镇化的必然途径;同样,那种将山推平、将水填埋、将历史荡涤、将文化割裂的做法,城镇化过程中也必须高度警惕。

  二是要尊重人。城市因人而生,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是为了人,城镇化也只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舒适。真正的城镇化,绝不只是政府一声令下就将农民的房子拆了,就将农民赶进小区化的住宅楼成为市民;真正的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是要保护其对土地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如果户籍福利差距、城乡福利差距、区域福利差距,仍像现在这般悬殊,人们记住的恐怕就不是诗意的乡愁,而是现实的“乡恨”——为什么因为我没投胎在一个好地方,就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福利?

  三是要尊重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样必须坚持。当然,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市场化。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不要一厢情愿违背市场在图纸上摊大饼,在现实中建“鬼城”;另一方面,不同地方的政府部门之间也应该有激烈的竞争,用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去吸引人口的自由流动。“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谓的过度扩张,各地都想建“国际化大都市”,既是不可能的,更是劳民伤财的。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描绘的不仅是一副诗意栖居的自然画面,也是城乡福利平等的生活图景。期待这不仅仅是美好的句子,而是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财经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