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27日在北京建议,中企应避免“土豪之风”,或仅为“贴金”的面子工程,而应致力于通过国际化增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
张文魁是在“环球对望·中国与世界”高峰论坛上作上述表述的。随着出海大军的不断壮大,中国企业形象如何、到底能从“国际化”中获得什么越来越为人们关注。
“很多中国企业,包括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总是陷入‘圈资源’就能发财的土豪思维。”张文魁指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币海外购买力的提高,许多中企“出海”仍聚焦铜、铁、石油等资源,“把土豪之风带到了国外”。
张文魁认为,国际化的真正目的应是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弥补自己的短板,提高全球竞争力,“但目前,这方面案例还不够多”。他援引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为例,赞其不仅获得了品牌、销售网络和技术,更重要的在整合过程中使中美技术人员融合学习,显著提升了自身整体经营能力。
不过,企业要想通过“出海”自我升级,必须首先成功“走出去”。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文魁看来,“国际化就是本地化”,他建议企业充分尊重差异,考虑差异化需求,并实现本地化的产品、员工和文化。
下辖“爱国者”品牌的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则建议,中国企业“出海”应该坚持诚信、抱团、敢“露馅”(透明),让海外分享中国红利。
当然,中企“走出去”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一年中,“三一诉奥巴马”案吸引海内外关注,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审查、叫停外国投资项目牵动着“出海”企业的神经。
祝文魁透露,目前案件还在司法程序中,三一集团对胜诉结果“充满信心”。不过,他同时指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三一集团希望借此“打开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暗箱操作的黑匣子”,为其他中企开路。(财经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