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不寄希望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跑赢GDP增长目标,也进一步说明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和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转变,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寄希望于投资拉动,尤其是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拉动。显然,这是不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是必须予以彻底纠正的
一改以往的高调增长、高调宣传,今年竟然有高达七成的省份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没打算跑赢GDP增长目标。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在已正式发布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与去年相比,共有18个省份下调了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目标。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有18个省份设定的增幅甚至没有超过今年的GDP增长目标,约占已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地区的70%。
如此高比例的自甘“落后”,这在以往还是不多见的。即便是前些年公认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的年份,也没有在年初下达目标时,就普遍不愿跑赢GDP。
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适度下调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本身并没有错。不然,会对企业产生过大的压力。但是,也不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可以普遍跑不赢经济增长目标。如果这样,发展经济还有什么意义呢?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以及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的目标还如何实现呢?
显然,地方政府这样做,是缺乏底气、缺乏勇气、缺乏信心的表现。
众所周知,要增加居民收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就业充分,二是企业效益良好。其中,实体企业是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实体企业做支撑,没有实体经济打基础,要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是不大可能的。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地方的实体经济发展是很难令人满意的,也是令人担忧的。特别是事关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中小实体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别说工资增长,能够满足目前的收入水平,已经相当不容易。
按理,面对这样的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环境等各个方面,给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可是,从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来看,能够对实体经济予以关注的地方,实在少得可怜。更多情况下,都是会议、文件等口头和书面的道义支持,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几乎没有。相反,却将大量的资金、资源等利用行政手段转向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导致实体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困难。
为什么近七成的地方GDP增长目标能够跑赢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和措施时,就已经将GDP建立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而没有寄希望于实体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在政策、资金、资源的制定与配置方面,对实体经济予以大力支持呢?
殊不知,这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加恶化了生产与消费、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企业得不到足够的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日子更加难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少,居民收入增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消费能力下降,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更加不协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进一步弱化,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在出口严重受阻、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弱化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消费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如果从政府层面就不打算让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一些,让消费的能力强一些,还怎么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呢?
我不知道,各地在制定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时,是不是增长目标也要低于GDP。要知道,从刚刚发布的2013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看,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10.1%,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长。这也意味着,按照这样的结构,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而且还在继续下降。所谓的“两个提高”,也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去年下半年起刚刚企稳回升的经济,又出现了回落。特别是汇丰刚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又再一次跌破了50的枯荣线,创6个月以来的新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实体经济没有出现真正的企稳回升,去年下半年的企稳回升,更多的还是依赖“铁公基”等投资的作用。如此一来,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是牢固的。
所以,面对地方政府纷纷下调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且不打算跑赢GDP增长目标的问题,必须引起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今年是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改革要向纵深推进,就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如果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时,就将居民收入增长目标锁定在不跑赢GDP增长目标的基础上,广大群众还怎么能够对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抱有信心呢?还怎么能够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呢?
更重要的,地方政府不寄希望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跑赢GDP增长目标,也进一步说明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和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转变,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寄希望于投资拉动,尤其是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拉动。显然,这是不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是必须予以彻底纠正的。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