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年关探民生  百姓唠家事(新春走基层·探民生)

2014年01月30日04:4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年,终于到了。

  这一年,总有一些人牵绊着我们的目光,在冬日里撩拨起我们的心弦。保障房里的大姐,新家是否住得惯,年边花销大,租金能不能承担?外出打工的兄弟,明年还出去吗,家中老小谁来照应?村里的空巢老汉,子女不在身边,如何打发每日的光阴?

  带着疑问,带着关切,记者推开农村幸福院的大门,拜访保障房小区的住户,走进返乡农民工家里……听听小家庭的民生故事,描绘大家庭的民生蓝图。

  ——编者 

     

  贵州遵义外出务工家庭

  年后打工不离乡

  郝迎灿 支 薇

  冬日暖阳和煦,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上坪村的田志加老汉终于能够闲下来,在儿子的新房前晒晒太阳,抽袋旱烟。

  老汉过年就72岁高龄了,老伴去得早,2003年起随儿子儿媳到温州打工,一待就是10年。“这两层房子是2010年起的,但没钱装修,赚点钱就回来修修补补,现在几扇窗户还没弄好。”他说。

  “是3层,上面还有一层很矮很矮的阁楼。”11岁的孙女田庆雪纠正爷爷。

  “家里两个娃,小两口边带孩子边打工,遭了不少罪。”老人和儿子儿媳在同一家锁具厂干活,订单多的时候从早上6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0点钟,一天干上十四五个钟头是常事。

  问起收入,老人直摇头,“我在里边打锁头、串锁条,一天能串三四百条。一条一毛三分钱,你算算一月能赚多少钱?”老人伸出手来,一双手生满冻疮,皮肤皲裂僵硬,“这都是被钢丝勒的。”

  儿子和儿媳稍好,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厂里虽给解决了一间宿舍,但一家人的生活费还是要花去一人的工资。

  “宿舍条件怎么样,住得开吗?”

  “很不好,只有这么大!”田庆雪说着用手比划出一个大圆圈,把爷爷逗得哈哈大笑。

  儿媳朱志英忧心的还是两个孩子。儿子已上初一,去年回到了家里跟着外婆住。女儿马上也要读初中了,到时候也回老家。“如果在温州读初中的话要收6000块钱的借读费,两个人就是一万二。”朱志英说。

  田志加老人上了年纪,腰椎不好,走路要弓着腰,“年后我就不出去了,出去也是拖累他们。”老人指指儿媳。

  “那你还出去吗?”记者问朱志英。

  “说不清楚,出去放心不下孩子,不出去又找不到赚钱的活路。”朱志英蹙了下眉头。

  “有没有想过自己搞点小生意?镇里现在提供8万块的小额低息贷款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一旁的团泽镇纪委书记陈开宇接过了话茬儿。看到朱志英还在犹豫,他接着说,“区里的产业园区也在招工,可以先参加3个月的免费培训,包吃包住。”

  朱志英来了兴致,有点动心,“这么好,到哪里报名?”

  “就在镇里人社中心,18岁到45岁都可以,改天你到镇里来找我。”陈开宇跟她保证。

              

  海口市民范丽英结婚20年,四处打游击

  今年住上保障房 这才感觉像个家

  本报记者 丁 汀

  转过海口市海玻农贸市场,有条新的柏油路,直行500米,就到了海南省较早的保障房小区——福秀小区。

  和周边的商品房小区比起来,这个占地52亩的保障房小区除了阳台小些、小区里没什么车以外,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49岁的廉租房住户范丽英,住在福秀小区A座17层3号。

  这是一套49平方米的两居室。一进门,是一条短短的走廊,走廊里有一只小小的鞋柜,挨着鞋柜,有一个冰箱,一张小饭桌。过了走廊,就可以看见小小的客厅和两间卧室了。房间虽小,可内容齐全。卫生间、厨房紧凑却不拥挤。三口之家,住起来正合适。看得出来,房屋的设计者,在如何更好利用空间上,确实动了一番脑筋。

  对范丽英来说,这是她的第一个家。

  结婚20多年,范丽英也记不清她到底搬过多少次家。反正都是租房住,租金年年涨,只要涨价就搬家。

  在搬进福秀小区以前,她和先生、儿子住在朋友家一套两居室里的一间,房租400元一个月。但范丽英身体不好,没法工作,先生一人养家,每月400元的负担并不轻。

  渐渐地,儿子大了,终归不方便。正好范丽英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朋友就撺掇着老范申请保障房。

  最开始范丽英有点犹豫:“需要保障的人那么多,怎么会轮到我们家。”谁知道很顺利地就申请上了,两室一厅,49平方米,一个月租金才六七十元。

  这下不仅范丽英高兴坏了,亲戚朋友也替她高兴,送来不少家电。拿到钥匙,打扫了一下,第二天范丽英就搬了家。

  新的小区,有公共绿地,有健身器械,范丽英觉得很满意。春节快到了,范丽英也开始忙着洗窗帘、打扫卫生。说起新一年的愿望,范丽英还是先考虑小区的事:“小区很大,但是垃圾处理设施还不全。老人们散步累了,也没把椅子坐,只能坐在草地上。电动车很多,也没个棚子,不集中放,丢了可怎么办。”

  问她为什么这么关心小区的事,她答:“一直都在别人家过年,在自己家过年,这可是头一次呀!自己家的事,怎么能不关心呢?”

       

  广西钦州农村幸福院的老人们

  幸福院里有幸福 过年也想来这里

  本报记者 王云娜

  哼着小曲儿,已近80岁高龄的莫如慧老人和老伴从村里的幸福院走出来。看完了采茶戏,和老友们打上几圈麻将,这会儿就该回家吃晚饭了。

  广西钦州市白鸡村的幸福院是莫老夫妇安度晚年的福地。在这里,有老友可以说话聊天,有阅览室可以看书学习,有活动室可以打麻将、看戏剧。日子好不惬意!

  但就在3个月前,因为两位老人的养老问题,一大家子挺犯愁:莫老夫妇的三个儿子都已在城里定居,只剩下老两口在家务农。一直以来,儿子们想请老人搬到城里,和他们一起住。但老两口舍不得老房子,不肯离开农村。

  后来,村里有了幸福院,两位老人每天都来活动。老人们有说有笑,气色也好了。“看着老人每天到幸福院,充实、乐呵,我们做儿女的也不用再担心了。”大儿子莫好炳说。

  去年11月,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白鸡村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农村幸福院。幸福院为老人的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提供场所和服务,改变了以往留守老人无处可去、孤单在家的情况。

  白鸡村幸福院利用的是位于村子中央的村委会闲置场地。

  在老人活动室里,电视、麻将、棋牌、桌椅等老人活动休闲器具一应俱全。旁边的阅览室内放置着各类图书、档案资料和国学资料,为一些爱读书的老人打开知识的大门。老人若是累了,还可到休息室休息,那里备好了床铺。考虑到有几名五保户要用餐,幸福院特意配备了一个厨房。

  建设幸福院的经费主要来自上级拨款、民政部门支持和村集体自筹等。建成后,幸福院由白鸡村村委会直接管理,为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和其他特殊人群服务。

  “有了幸福院,我们农村老人老有所乐,好!”80岁的骆明光平日里最喜欢带家里珍藏的采茶戏影碟来活动室播放,和其他老人一起欣赏。

  就要过年了,白鸡村在外打工的子女们也都陆续归巢,这几天正是留守老人一年来最有盼头、最开心的日子。但即便是春节临近、子孙承欢膝下,不少老人还是会习惯性地来幸福院逛一逛,和老朋友一起搞搞活动,寻找属于老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30日 13 版)

(责编:李卓、刘阳)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