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根儿,我回到家乡——位于豫东商丘的小县城民权。
县城不大,净是熟人,好久不见,聊聊天,说说话,是常例。睡醒一睁眼,便有客临门。同学见面、亲戚来访、邻居串门,晚上还要坐床边儿陪父母谈谈心,早晨七八点到深夜一两点,耳朵嘴巴一刻不消停!话题也上天入地,从春晚、年夜饭,聊到明年房价,甚至还有位高中老师把她创作的剧本拿来,她要投资拍电影!小城乡亲开始逐渐面对家庭财富增加后的保值增值问题,甚至想着试试文化产业这潭春水,让人感慨。
夜深人静之际,梳理下聊过的话题,不同的人、不同职业身份,交叉对比,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几天下来,“数据”出来了。在家务农的亲友,没有固定地方上班的,喜欢聊县城里的产业集聚。民权的产业集聚全省闻名,制冷产业发展很快,不少人想转过年来就在家门口的厂子里干。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聊得最多的事是转作风。大家反映,今年公款吃喝刹住了,拜年时连土特产品也不能送了,压力一下减轻了。风气正了,过年也轻松。
有轻松就有不轻松,干部朋友几乎人人都提到,为一个“结亲戚”的事在发愁。商丘市发起争做群众贴心人活动,县里推了干部“进千村联万户”。全县4000多名干部直接联系4万户群众,每逢节假日,下乡“走亲戚”,帮联系户解决困难、化解矛盾。
这事有啥发愁的?大家愁在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在组织部门工作的王景涛对我说,糊弄,过不了关。年底评优评先,必到村里问你的联系户,提拔任用,也要过问老乡这一关:你的联系干部是谁?多长时间来一趟?给你办过啥实事?
“亲戚”好结,实事不好办。很多人津津乐道一个带婆婆、儿子一起下乡结对子的女干部江传英,她甚至还能给困难户解决工作,帮农民申请危房改造的资金。我跟她下了一趟胡集乡陆北村,她当乡镇组织委员时就一直挂这个村。悄悄地进村,11岁的小姑娘白桃花正在院里忙活。一看传英来了,一头扎进怀里。过年的饺子馅儿、身上的新棉袄,都是阿姨送的。妈妈走失多年,爸爸体弱多病、靠拾破烂为生。江传英给白桃花父亲联系到了附近新型建材厂工作,每个月能挣1500多块。
宣传干部白涛说,我会摄影,就给十户联系户各拍一张“全家福”,放大送去!拍“全家福”也不容易,不到年根人不齐。县城到崔坝村40里,小白来回跑,到除夕前一天,还有几户没完成。“明天早去!”
分析完“数据”,心想:产业发展和作风转变,恐怕也不只是一个小县城的热门题目: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就看答题水平。
明年,期望家乡能有更多的惊喜。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