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中央深改组1000天特稿之三:

攻坚克难供给侧 务求必胜战犹酣【3】

柴哲彬 刘阳 付长超 张晓赫 孙阳

2016年09月26日15:43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守住底线 挤掉泡沫

“去杠杆”以“稳妥力”彰显智慧

高杠杆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挥之不去的隐忧。债券市场一些企业债出现违约,房地产市场少数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非法集资领域案件高发,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都与杠杆率较高紧密关联,去杠杆势在必行。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5月9日的文章中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摒弃“放水漫灌”思想,已成为共识。权威人士指出,“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近年来,央行一直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和中性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M2预期目标是13%左右,仍属稳健的安排。

去杠杆关键在企业,难点也在企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相对偏高,债务率高达156%。特别是资金密集、产能过剩行业,到期债券密集出现,金融风险敞口加大。

该怎么办?权威人士指出,对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

多位专家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去杠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同时政府应发挥市场建设者和社会保障的作用。其中,破产制度的供给是企业去杠杆,恢复活力的关键一步。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认为,这将有利于让破坏市场信用链条的交易者及时退场。

事实上,寻找市场最大公约数,统筹推进改革,从来都是极具智慧考验。去杠杆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积极稳妥、精准施策。中央明确将“去杠杆”、“去产能”与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联系起来。具体到个案上,可能会是一个从市场角度、政府角度、社会稳定角度共同考虑且形成共识的可行性方案。

(责编:李栋、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