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组1000天特稿之三:
攻坚克难供给侧 务求必胜战犹酣【5】
柴哲彬 刘阳 付长超 张晓赫 孙阳
创新驱动 改薄托底
“补短板”以“创新力”夯实基础
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2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兴科技产业虽增势强劲,但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的放缓,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仍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
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补上这些短板。中央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扩大有效供给,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就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木桶容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多省出台供给侧改革“补短板”具体行动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其中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比如,贵州提出,今年要完成技改投资700亿元,而四川则在省级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补助。上海提出,力争到2020年形成高质量、可持续、有活力的工业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浙江提到,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金融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大产业;贵州将重点放在发展大数据产业上,发展目标是规模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上海表示,要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本市各产业园区合作交流机制,更好地促进项目落地和产业布局优化。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创新的关系,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需要把我国创新驱动的人才短板补上来。
今年3月,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多项措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此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人才政策,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管理体制、引进使用、培养支持、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加创新驱动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补齐短板,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必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破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万山圈子里”,遇到问题更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唯有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方能“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