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
新疆克拉玛依:妩媚多姿似江南【2】
正如很多现代化的生产线,数据在石油的勘探、开采、生产、安全等环节如同决策者的生命线。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数据的提取、收集、编制、查找都极其繁琐、耗时。“以前,勘探井的资料需要人去油田上来回取。要是资料被别人借走了,一等就是几个星期”;“以前,测液位是一个高危工作,要人爬到十几米高的油罐上去量”;“以前,每个计量站上都要住人,通过手动操作阀门对几口井的产量进行掐表记录”……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数据公司副总工程师支志英回忆道。
老旧的作业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石油大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座到目前为止依然依赖石油产业的城市,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油田即油城,油城即油田”。挖掘现有产业潜力,提质增效,依然是克拉玛依稳定发展的根本所需和必然选择。
为了把专业的生产力队伍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1993年,中石油克拉玛依油田就正式提出要搞信息化油田。“其实,我们之前也有电脑,但到了93年,就是‘真搞’,要把1941年以来准噶尔盆地所有勘探开发生产、科研活动所产生的26大类数据统统装进电脑。”支志英说,“前期光清理历史数据我们就花了十年。”
由于数据量非常大,当时油田上将清理历史数据称为“人民战争”,发动每一个在岗员工参与数据输入,“输入一条,奖励一毛”。尽管信息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来自上级的推动力也很大,整个过程却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历史数据都是人工登记,模糊、差错十分常见,为数据输入增加了很大困难。“只要有一处数据不对劲,工程师们就整个系统都不愿意用了。” 支志英说。
然而,凭借着一股蛮劲儿,克拉玛依新一辈的石油人不畏挫折、不惧重来,对每个被输入的数据又进行反复校对、甄别,遇到拿捏不准的,还要请出当时记录的老员工进行辨认,最终将60 TB的数据逐条核对后输入数据库,完成了这项马拉松式的历史数据清理工作,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数字化油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石油(克拉玛依)数据中心(章斐然 摄)
如今,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已增长超10倍,达近700 TB。走进中国石油(克拉玛依)数据中心,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横呈眼前。通过6秒更新一次的卫星传输数据,监控人员可以实时监测井上的情况,调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而在位于克拉玛依市区的陆梁油田的中控室,2名监评工和1名计量工可以通过系统远程完成对油井的故障排查、保修以及产量记录。
工作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上来了,故障排查精准了。以前,一个采油工一人管20多口油井,即使住在基地上,每天到油井还要30多公里,5天才能把所有油井全部巡查一遍。“有时油井发生漏油事故没来得及发现,等到发现时油已经流成一片湖了。”有着20余年工龄的仪修工徐强形象地比喻道。而现在,通过实施传回的数据,故障的发现率可达98%,发现后半小时内就可以联系附近的检修队伍,将故障造成的损失和污染控制到最小。
陆梁油田中控室(章斐然 摄)
2010年,在全面建成数字油田的基础上,新疆油田公司又提出了智能油田的设想,计划用10年的时间初步建成。不但要进一步提高油气生产在信息获取、分析预测、优化完善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全面提升油田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科研、管理的成本,有效提升油田的资产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石油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带动着克拉玛依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克拉玛依已形成了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炼油化工、工程设计、工程建设、技术服务、装备制造、运输通讯、发电供水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拥有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和庞大的石油石化产业群。
但这一切成就并没有让克拉玛依丧失危机感。在9月的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陈新发指出,“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只有加快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才能避免矿竭城衰,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自身现有优势是城市发展最现实、最可靠、最坚实的基础。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克拉玛依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旨在利用自身石油工业基础好,位于世界石油富集区中心、“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造面向中亚、中东、非洲,乃至全世界提供与油气相关系统服务的城市,从而摆脱对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的依赖,以转型服务型城市保证可持续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