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专家学者解读“2021积极财政”系列之二:

张连起:积极财政政策要多管齐下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人民网记者 任妍
2021年04月04日10:1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3月23日召开的财税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有序做好各项财税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随着《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通过,主要收支政策和重点财政工作备受关注。针对2021年财政政策的规划部署,人民网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专家,解读积极财政的内涵与意义。

“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尤为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以资金直达机制丰富了“精准滴灌”的工具箱,财政运行好于预期。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多管齐下,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如何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张连起分析指出,“提质增效”主要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发力,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主要是继续坚持助企利民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及时、精准、直接、有效上下大功夫,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深入挖掘节支潜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保障力度。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更多宝贵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更可持续”方面,张连起表示,主要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应对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大力盘活存量资金,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助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财政赤字率小幅回调 不搞“大水漫灌”

2021年,赤字率拟按照3.2%左右安排,专项债安排3.65万亿元继续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财政政策中少了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赤字率下降了0.4%,专项债少了1000亿元。

张连起表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积极,但侧重于“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在疫情影响远未完全消除情况下适应扩大内需、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2020年赤字率安排到3.6%以上,是阶段性的,今年调整安排为3.2%左右,也是适应和服务“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需要。

赤字率安排和债务规模既体现财政政策的“积极”,又要兼顾“可持续”。张连起指出,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

第一,财政政策的“积极”仍然是总体方向和框架,其代表性的特征是赤字率应保持一定水平。

第二,确定适当的赤字率水平,要从财政可持续性视角和防范风险的谨慎性考虑。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赤字率指标的安排,既不需要非常时期的3.6%以上水平,又要释放积极的信号,同时为防范经济下行风险预留政策空间。这一赤字率能够保证我国财政扩张是在安全线之内,带有财政可持续性的考虑。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承担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结构、促进内需等重点任务,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保持在3.65万亿元,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现实问题。

多管齐下 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此,张连起指出,2021年,财税政策也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搞急转弯,见到新气象,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赤字、债务及支出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另一方面,要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过“稳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

同时,关于如何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张连起表示,首先,要切实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不给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以可能的空间。

其次,硬化预算约束,全面加强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预算评审。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必须审慎合规经营,严禁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或配合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同时,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

此外,还应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加强督查审计问责,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相关链接:

【专家学者解读“2021积极财政”系列之一】刘尚希:“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以人为核心

(责编:李源、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