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锐财经)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品设计,不断研发新品,所产新能源汽车出口法国、西班牙等16个国家。图为该公司工程研究院内,碰撞安全工程师正在用工业设计软件建模。 |
在2月24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最快、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最彰显的十年。
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2012年-2022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至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升至2.55%;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升至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
王志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
同时,科技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源头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若干重要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力支撑保障。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科技部将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包括吸纳更多企业界科技专家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研发等。
——强化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3/4。下一步将继续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工作机制。
——强化企业在科研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下一步将推动更多企业牵头组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提出科技需求。
——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万亿元,企业对技术吸纳的贡献超80%。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企业提高成果吸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化机构的有效互动,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
“企业是科技需求的主要提出者,是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者。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吴朝晖表示,科技部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支撑,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创新的政策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创新贡献。
更好发挥自创区、高新区作用
自1988年中国批准成立首个高新区、2009年设立自创区以来,中国的177家高新区和23家自创区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吴朝晖介绍,2022年,高新区、自创区继续保持蓬勃发展态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13.6%,为稳增长作出重大贡献;高新区、自创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值的2/3,在节能降耗方面走在前列。
具体来看,高新区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拥有发明专利有效量、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在全国占比均近一半;高新区汇聚了超过1/3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1/3的高新企业和2/3的科创板企业,高端产业持续壮大。同时,高新区已成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策源地;23个自创区出台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政策,如中关村试点了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改革,推动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高新区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200家,70%以上的高新区出台了国际化政策,为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支撑。
如何更好发挥自创区、高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吴朝晖表示,未来将继续壮大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原创策源能力,孵化未来产业,打造新时代高新区、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加大力度落实自创区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加强高新区、自创区联动,打造支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阵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支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