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落幕
擦亮“紫色名片” 打造“葡萄酒之都”
贺兰山下,美酒飘香;塞上江南,喜迎宾朋。近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宁夏银川落下帷幕。
本届大会以“自然·创新·文化·生态”为主题,举办了开幕式、产业峰会、中法葡萄酒文化旅游论坛、文化旅游节、国际葡萄酒大赛等12项重要活动,来自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家代表参加,共签订融资、投资、销售类项目224个,协议总金额307.2亿元,涵盖酒庄建设、文化旅游、葡萄酒销售等多个方面。
“葡萄酒已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知宁夏的‘紫色名片’。我们努力办出一场有品位、有格局、高质量、高效益的葡萄酒产业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国际盛会。”在本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雷东生说。
因地制宜,塑造产业优势
青铜峡市西鸽酒庄数万亩葡萄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为葡萄树绑缚枝蔓、中耕土壤。“这样葡萄结出来的果实一扎齐,方便后期管理、采摘,也利于葡萄均匀成熟。”西鸽酒庄第二基地经理石文化介绍。
宁夏贺兰山东麓光照足、降水少,温差大、湿度小,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酿造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近年来,宁夏依托独特自然禀赋和风土条件,出台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并引进先进技术,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产业基础日渐扎实。
2021年6月,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落户宁夏。两年来,当地积极探索葡萄酒、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形成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经验模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截至目前,贺兰山东麓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8.3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产区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年产葡萄酒1.38亿瓶,占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的近40%,综合产值达342.7亿元。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扩大开放、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我们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黄河滩区治理、生态恢复结合起来,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的戈壁滩上集中建设百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思明说。
文旅融合,提升游客体验
走进贺兰山东麓产区最北端的贺东庄园酒庄,葡萄酒文化广场、游园轨道小火车、红酒主题酒店、多功能环保蒙古包、儿童游乐园等文旅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既是贺兰山东麓产区列级二级酒庄,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努力推进葡萄酒文化和文旅休闲融合发展,打造葡萄酒文旅融合样板酒庄。”贺东庄园负责人龚杰说。
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目前,贺兰山东麓产区116家已建成的酒庄中,1/3以上具备旅游接待功能,获评2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酒庄有13家,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135万人次,酒庄旅游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旅游带动的葡萄酒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0%。
如今的贺兰山东麓,游客不仅能领略沿途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还能在各个酒庄及葡萄园参观、用餐、住宿。
“我们全面做好‘葡萄酒+文旅+生态+产业’这篇大文章,构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蔡菊表示。
开放合作,打造经贸平台
多年耕耘发展,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共上千个奖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给予宁夏“葡萄酒之都”的赞誉。
2012年,宁夏成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观察员以来,多次参加世界葡萄酒大会,积极与国际葡萄酒顶尖机构和各葡萄酒生产国在品种、技术、教育、人才、文化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贺兰山东麓产区先后引进170多个国外酿酒葡萄品种,邀请23个国家60名国际酿酒师来宁夏开展合作。
2013年,贺兰山东麓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成为世界葡萄酒产区新板块。10年来,宁夏先后举办9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2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
“这次大会打造经贸合作平台,挖掘产业复苏动能,促进融合创新发展,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本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倪洪兴介绍。
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正在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根据规划,到2027年,宁夏酿酒葡萄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到2035年,酿酒葡萄基地总规模达到15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葡萄酒6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2000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4日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