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投资远低于欧洲 政治因素成最大阻力(网络配图)
近日,美国罗迪厄姆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2012年中国对欧盟投资是对美国投资的近两倍,主要是由于美国政治因素阻挠了中国对美基础设施和高技术领域的投资。
专家表示,相对于欧洲来说,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总犯臆想症,抱以冷战思维,设置重重障碍,不仅频频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而且还增设技术贸易壁垒、滥用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挠中国公司对美投资。长此以往,美国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占小便宜而吃大亏。
中国对美投资远低于欧洲
美国罗迪厄姆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对美欧投资快速增长。在2008年之前,中国对欧盟27国投资每年不到10亿美元,到2009年和2010年投资额平均达到30亿美元,到2011年和2012年再增3倍至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投资也从2008年不到1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50亿美元,2011年回落至47亿美元,2012年再次增至到65亿美元。尽管如此,中国对美投资仍远低于同期对欧洲的投资水平。
该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对欧盟投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欧元区陷入财政与经济危机,很多中国投资者趁机投资陷入资金短缺但具有稳定增长潜力的欧洲企业,比如公共事业企业和基础设施,欧盟国家也欢迎中国投资机场、电网和港口。2012年,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投资超过50亿美元。反观美国,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几乎没有吸引任何投资。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投资可以规避贸易壁垒,同时带动出口,也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双赢,这种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所遇到的贸易阻力比单纯商品输出要小一些。尤其是欧债危机后,欧洲企业普遍日子不好过,中国通过投资将其收购过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较小的风险实现海外并购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自1998年欧元区成立后,欧洲经济进一步紧密,对外部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客观上对外部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带来压力和排挤作用,所以客观上也要求我们更加贴近欧洲,通过投资把贸易转移效应躲过去。
政治因素成最大阻力
与中国对欧投资迅猛增长相比,中国对美投资增长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尤其是美国仍对中国抱以冷战思维,政治因素已成为中国对美投资的最大阻力。该报告也认为,美国所谓安全方面的担忧已经成为阻止中国企业在美国大举投资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能源企业一直希望拓展美国市场,却收效甚微,因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会对此类投资进行安全评估和审查,并阻挠了多项高技术行业投资合同,很多中国投资在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和安全部门的阻挠下破产。
“目前美国对中国是冷战思维和贸易保护手段相结合。”白明表示,美国近期多次阻止中国的投资。例如,美国以涉及危害通信安全为借口频频阻止华为、中兴进入美国通信市场,三一重工在美国的投资30亿元风电项目也因涉及所谓的安全领域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挠。此外,美国在金融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口号,意图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美国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等实体产业,就会和中国在美投资发生撞车效应,实质上也是一种贸易保护。
冷战思维终将害己
事实上,随着中美贸易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大,中美贸易争端也在不断升温。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以往美国频频运用“双反”和特保等经济保护手段,已经难以阻止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政治手段已成为美国阻碍中国投资的最后一道屏障。
“美国目前很多领域不让中国进入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是美国滥用国家安全借口的表现。”白明表示,美国在经济领域中的这种冷战思维,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双输。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应该是最为互补的,美国本应该充分发挥在高技术领域的优势,但是美国偏偏不愿向中国输出高技术产品,对中国在美投资高技术领域也多加阻碍。但是,美国这种做法并不能阻碍中国的发展,恰恰是美国对中国封锁的技术领域,中国自主发展得最快。而且在美国找不到机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欧洲,寻找价值投资洼地,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如果美国不改变对中国的臆想症,美国注定只会占小便宜吃大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中美贸易投资摩擦频生 商务部称美指责言论“很搞笑”
- 新华国际时评:中美贸易不应成为大选政治牺牲品
- 如何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化被动为主动
- 理性看待中美贸易问题:美国人失业为何要怨中国?
- 美经济结构是中美贸易失衡主因
- 理性看待中美贸易问题:中美贸易利益大于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