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體系建起來了(小康夢圓⑤)

本報記者 王俊嶺
2021年07月28日05: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小龍礦區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龍華家園”小區俯瞰圖。
  鄧和平攝(人民視覺)

  7月22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飛英街道的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在為公租房小區的老年居民解答一鍵呼叫服務使用中遇到的問題。
  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西南片區實行“拆一還一”實物安置,首批共1026套新房已交付安置戶,第二批920套預計於國慶節前交付。
  圖為棚戶區首批拆遷居民在灣河御景小區領取安置房鑰匙。
  丁華明攝(人民視覺)

  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將更充分!7月22日,國務院召開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人被同期住建部負責人的解讀所吸引——“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價偏高或上漲壓力較大的城市,‘十四五’期間,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比例,力爭達到30%以上。”

  千百年來,在中國人對好日子的憧憬中,“住有所居”始終處於基礎性的地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棚改累計開工超過2300萬套,幫助5000多萬居民“出棚進樓”﹔截至2020年底,38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累計2200多萬困難群眾領取租賃補貼,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這一體系在繼續擴大、完善!

  

  窗明幾淨 鳥語花香

  如今,遍覽神州大地,農村人居環境和住房水平早已今非昔比。

  ——居住條件,是小康生活的基礎載體。漫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聯星新村,一座座白牆黛瓦的徽式建筑錯落有致,457戶人家的住宅房頂、院落和養殖圈舍裡安裝著數以萬計的光伏發電板,深藍色光伏板在夏日陽光的照射下閃動著耀眼光芒,仿佛一片波光粼粼的“藍色海洋”。

  曾經荒廢的角落建起了休閑廣場,泥濘的鄉間小路也變成寬闊的水泥路,嶄新的太陽能路燈夾道而立,整潔的村道兩旁,花香四溢,勾勒出美麗鄉村的別樣景致……“原來的居住環境太差了,‘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一下雨,路上全是泥,進出特別不方便。如今,新村都是柏油路,天然氣做飯、太陽能發電,咱日子不輸大城市!”說到現在的好日子,村民楊改枝胸脯挺得老高。

  ——居住條件,是獲得感的重要源泉。這邊朵朵梅花綻放,那邊串串“福”字相連,山東東營六戶鎮小許村74歲的村民崔秀英,正欣賞著新家玻璃窗上的窗花。這些,都是她親手剪的。

  “過去牆上有裂縫,下雨房頂漏水。”崔秀英回憶道,自己獨居多年,因為無力修繕,住的老房子在風吹雨打之下,漸漸成了危房。

  幸運的是,“十三五”期間,當地政府採取宜固則固、宜建則建、宜養則養等靈活方式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步伐。就這樣,崔秀英的舊房從建檔到銷戶用了不到兩個月,新房很快落成了。“嘿!真不錯!客廳、廚房、臥室,分得清楚,住得舒服。平時還有志願者上門提供心理咨詢、剪發等敬老服務,現在的生活美滋滋的!”崔秀英笑得合不攏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負責人潘偉表示:“脫貧攻堅以來,共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了1075萬戶農村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邊緣貧困群體改造危房,有效緩解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為我國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房住不炒 安居樂業

  租、售、改、補多種方式一起,把住房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織越廣,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市場體系共同促進著“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一目標的實現。

  住有所居,首先要解決“有沒有”。

  “過去一直租住在私人出租房內,一家三代人住在同一間房,生活很不方便,環境也比較差。現在通過搖號,我租到了一套一室一廳的公租房,小區環境整潔、美觀,還有專業的物業管理,小孩的成長也有了一個美好的空間。住在這樣的小區裡,別提多舒心了!感謝政府為我們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這樣的居住環境!”談起保障性住房帶來的好處,租住在雲南省騰沖市錦繡雅苑公租房裡的陳艷會十分興奮。

  數據顯示,2007年至2021年間,騰沖市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9910套,全部完工並分配入住9621套,分配率97.1%。棚戶區開工6651套,累計發放廉租補貼1614戶414.5萬元,有效解決了當地中低收入家庭以及新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等的住房困難問題。

  住有所居,還要關心“好不好”。

  甩著手、健步走,在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青宜居小區裡,劉桂華以晨練開啟新的一天。

  上世紀50年代,為建設武鋼,來自四面八方的產業大軍在搭建的簡易工棚安家落戶,形成了武漢最大規模的棚戶區——工人村。“進門要低頭,白天要開燈,廚房當臥室,廁所排長隊,家家生爐子,戶戶冒油煙……”追憶往昔,劉桂華感慨萬千。

  政府的棚戶區改造政策,讓工人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區環境日益改善,樓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實施海綿工程,鋪上滲水磚,改變了下雨“一走一腳泥”的狀況﹔補種了紫薇花、梔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樹和橘樹,宛如一個花果園……“現在,這裡配套越來越齊全,地鐵5號線還修到了小區門口。以后,坐地鐵一個小時就可以逛遍武漢三鎮!”劉桂華開心地說。

  7月8日,武漢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計劃2021年全市改造完成老舊小區300個﹔到2022年,基本形成老舊小區改造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到“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2000年底之前建成且需改造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949年末的10.64%提高到2020年的63.89%。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由1956年的5.7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近40平方米。

  建章立制 護航民生

  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房、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共有產權房、集中式租賃住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為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旨在進一步建章立制,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其中多項條款引發了市場關注,如“探索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允許利用企事業單位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變更土地用途,不補繳土地價款”“允許將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不變更土地使用性質,不補繳土地價款”等﹔中央還明確將配套補助資金,降低稅費,加大金融支持。

  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虞曉芬表示,我國重視通過優惠政策激發出市場主體的活力,推動住房保障主體從政府為主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轉變,住房保障對象從戶籍居民為主向常住人口轉變。“一個擁有14億龐大人口的國家,又以超預期的高速行駛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道路上,也沒有相似的經驗可以借鑒,取得了這樣的住房保障成績堪稱世界奇跡!”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所長王微看來,住房保障對世界各國而言都是重要的民生難題。我國在結合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豐富住房保障的手段、體制機制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對於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我國態度始終積極、行動持之以恆,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的承受能力,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提供了住房保障。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黃卉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這是十分可貴的歷史性成就!如今,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已經初步得到了基本保障,我國住房市場也將迎來居住服務數字化、產業化、品質化、都市圈化、機構化的新浪潮。未來,隨著我國住房供應的層次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健全,人們的居住環境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