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預計,23號和24號文或將引發企業年金相關機構對於基礎設施相關投資的極大關注。根據23號文,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在《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規定的金融產品之外,增加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特定資產管理計劃、股指期貨。
據了解,企業年金基金可投資的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且基礎資產限於投向國務院、有關部委或者省級政府批准的基礎設施項目債權資產。投資品種限於信用增級為A類、B類增級方式。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養老金管理中心副總經理王東姝稱,此次企業年金擴大投資范圍正好契合了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需求,目前許多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機構都在密切關注。“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的預期年化收益在5.5%-6.2%,這個收益率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王東姝說,最為重要的是,這類投資一般都是風險較為可控,而且能產生穩定、持續的收益。
易方達基金養老金部產品經理閆化海表示,企業年金可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的確頗受市場關注,但是預計投資規模會比較有限,因為相關的流程審批都比較嚴格和繁瑣。
據悉,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發行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應當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良好的市場信譽和穩定的投資業績,上個會計年度末經審計的淨資產不低於2億元。另外,監管部門還鼓勵符合條件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根據企業年金委托人的投資偏好,為企業年金基金設計、發行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
人社部方面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已達5.47萬家,參加職工1847萬人,積累基金4821億元,基金規模年均增長在30%以上﹔2012年企業年金基金新增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當年加權平均收益率5.68%,呈現快速較好發展勢頭。
人社部、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等近期聯合出台新政,即《關於擴大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簡稱23號文)、《關於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24號文),力促企業年金擴大投資范圍、投資管理人發行養老金產品等,企業年金市場化投資由此進入“深水區”。業內人士預計,投資范圍擴大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將尤為受到市場關注。
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企業年金市場仍舊潛力巨大。財稅支持不足、資本市場發展仍待壯大、相關投資比例相對嚴格等阻礙企業年金進一步發展的多重問題,仍需要監管部門、參與機構等共同解決,最大程度實現企業年金基金資產保值增值,並為未來更大規模養老金的投資運營積攢寶貴經驗。
市場化投資進入“深水區” 限定風險面臨更大挑戰
分析人士直言,人社部、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等四部委近日連發23號文、24號文,意味著企業年金市場化投資進入“深水區”,社會各界也對企業年金市場的壯大發展寄予厚望。與此同時,如何在堅持市場化投資方向的同時,限定其風險仍是企業年金市場、及相關機構必須探討的課題。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此前表示,國際、國內資本市場仍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要想在戰勝通脹的基礎上,再保持較好的投資收益,仍然會面臨很多困難。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當前基本養老保險的基金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壓力相應也越來越大,遠遠超過企業年金。這兩個“通知”不僅是對企業年金制度的有益推動,也是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嘗試。
出於控制風險的目的,監管部門對於企業年金的各項投資比例都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對此,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家斌提出,“如果將來我們放開了企業職工的選擇權,那麼個人的風險偏好可能就是一個問題。比如,如果職工想增加權益類比例配置,怎麼辦?”
易方達基金首席市場官高鬆凡認為,一方面,投資范圍擴大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二級市場及短期產品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部分投資品種的風險區間是很大的,因此對於風險的識別、風險的管理甚至估值核算等方面要求會更高”。高鬆凡稱,“從11號文到第23、24號文,相關部門對主體、產品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這是基於長期穩健、限定風險的考慮。”另外,企業年金未來可參與股指期貨交易,其目的也是為了分散企業年金的資金安全風險。
追求絕對收益的理念也得到了大部分市場人士的認同,稱“企業年金投資不能承受試錯之痛”。一位企業年金基金經理坦言,“企業年金是在確保絕對收益的情況下才會追求相對收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可能不是一個市場明星投資經理打造自身價值的平台。如果投資管理人最終交上去一個負收益的‘成績單’,沒有達到養老金保值增值的目標,那麼相對市場指數再好,排名再靠前,都沒有意義,企業和職工也不會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限定風險、提高投資效率,加強企業年金的信息披露工作,將是2013年人社部的主要工作之一。包括擴大信息披露范圍、增加披露內容、改進披露方法,由原來的每半年披露一次改為季度和年度披露等。
市場人士對此表示,“未來通過信息披露制度,通過市場上公開的比較,我們再做選擇就很容易了,因為他有很清晰的規則,有很明確的信息披露制度,還有很鮮明的投資風格特征等。”
規模增長潛力巨大 財稅支持必不可少
根據人社部披露的數據,截至2012年末,21家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管理的資產淨值為4451.62億元,較2011年增約34%﹔建立的組合個數為2206個,較2011年增17.4%。而在2007年,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金額僅為154.63億元,當年組合數為212個。也就是說2007年至2012年間,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金額增加了近28倍,組合數也增加了逾9倍。
目前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職工人數尚不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10%,還有不少有能力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仍在制度覆蓋之外。由此可見,年金的潛力仍舊巨大。為了進一步壯大企業年金規模,財稅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聯想集團高級經理彭福超每次說到這個問題都稱“我們企業有倒不盡的苦水。實際上,企業年金稅收方面的鼓勵,影響到年金的長遠發展,這個市場需要更多的政策呵護。”
高鬆凡認為,配套稅收政策不到位,導致企業缺乏建立年金計劃的積極性。此外,由於缺乏稅收優惠及政策引導,個人繳費方面幾乎就沒有起步。“雖然目前企業年金規模,每年均以約20%的速度增長,但這遠比制度建立初期設想的速度慢。”
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TIAA-CREF)董事主管陳力君對此認為,中國的企業年金市場發展已經越來越具備國際化視野。談及如何鼓勵企業建立年金制度,他稱應機制上鼓勵企業和個人,把資金做長期的養老投資。“美國比較成熟的經驗就是減免稅或者稅收投資,即不收當年的稅,用的時候再抽稅。美國這個階梯稅率,其實是給正在工作期間的職工非常大的優惠,當年可以省去30%-40%左右的稅。這或許是中國企業年金未來一個可以參考的經驗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