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題:縮水“錢袋子”能否為中國經濟升級“加油”
中新社記者 石岩
進入今年上半年,曾經一度高歌猛進的中央財政收入增速不僅放緩甚至出現連續兩月的同比下降,讓外界對縮水的“錢袋子”能否支撐中國經濟走向“升級版”,暫時打了一個問號。
官方數據顯示,1至5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長6.6%,增幅同比回落6.1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僅增長0.1%。這一“慘淡”表現被視為中國經濟“非預期性”降速的一個有力佐証。
經濟增速放緩自然是財政收入驟降的首要原因,但決策層看到的顯然不止於此,而是將當前視為推進財稅改革、進而使財稅體制更加適應於“升級版”中國經濟的重要機遇。
作為今年財稅改革的“重頭戲”,官方明確,自8月1日起,將“營改增”(營業稅改增值稅)由原來的數個試點城市推向全國及多個行業,實現“雙擴圍”。此舉預期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人民幣,且發生於中國財政收入驟減的大背景下,凸顯了中國政府由“增長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決心及持續推進改革的信心。
與此同時,肇始於財政“錢袋子”日益鼓脹背景下的民生高速投入,並沒有受到當前財政收入增速驟降的波及。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包括教育、醫療、就業及節能環保等在內攸關民生的重要領域支出均延續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一減一增間,由“國富”到“民強”的治國理念轉變,躍然紙上。
然而,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錢袋子”癟了,相應投入卻增多了,錢從何來?這便是今年以來,決策層反復強調的政府要過“緊日子”的重要背景。已經成為共識的是,政府“勒緊褲腰帶”的意義絕不僅限於解決財政困局,乃是轉變政府職能,使之更好地服務於“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應有之義。
財政困局衍生的改革之機不止於此。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現象持續存在,這一現狀在財政“錢袋子”鼓脹時尚可勉強維系,但在財政收入驟降,特別是地方“土地財政”收入驟降的背景下,這一矛盾已難以為繼。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此背景下,決策層對“營改增”實施“雙擴圍”,除了為企業減稅、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等考量,最為重要的是,這項改革有利於完善稅制,從而倒逼中央和地方重新明確已與現實嚴重脫節的稅收分成問題,充實地方稅體系,保障后者履行事權所需的財權,從而使“營改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得以充分發揮。
與此同時,針對同樣衍生於上述症結的專項轉移支付問題,決策層明確,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清理撤銷不屬於中央事權的專項轉移支付。此舉不僅有助於遏制為輿論所詬病的“跑部錢進”現象,更有望助推政府職能轉變。
輿論寄望,增速驟減的財政收入能夠助推新一輪的財稅改革,同時在改進政府工作作風、助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有所作為。毫無疑問,這將成為能否成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個重要籌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