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突出特色
劃分功能區,打造精品線
70歲的朱金德,從老家河南到海南玩。他說,海南空氣好,環境好,要做休閑農業,誰也比不上。不過,現有的農庄規模偏小,項目雷同,大老遠跑一趟,有的感覺不值。
順海口西海岸的長彤路向南約10公裡,便到了譽城九號休閑農庄。經大堂,穿過院子,見到一排木結構的別墅。沿池塘邊,設有咖啡廳、卡拉OK廳、自行車停放處。“在這裡,可以吃住、釣魚、騎車休閑。”總經理助理秦芳說。問及農庄的定位、特色,秦芳一時語塞。
採訪海口、澄邁等地的多個農庄,記者發現休閑農業的特色不明顯。“大老遠跑到農村,隻為吃頓飯,做法和城裡差不多,沒多大意思。”海口市民陳先生說。
那麼,什麼才算有特色?走進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導游嚴之武熱情迎上來,帶著記者鑽進林間小道,他邊走邊介紹:“胡椒、黃花梨、蓮霧……咖啡豆是羊發現的,香蘭草比黃金還貴,‘見血封喉’的樹皮能做衣服”。
嚴之武說,植物園最大的“賣點”是熱帶水果、花卉。“看完植物,游客還可以到咖啡館,免費品嘗6種咖啡和茶,全是植物園研制的。”
植物園旅游中心副總經理韓偉國說,為適應市場需求,植物園新建休閑體驗館,展示咖啡加工、巧克力制作等工藝,鼓勵游客參與、體驗。
“現有的農庄,尚未深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農業歷史遺存等,形成獨具特色的農庄文化。”海南省農業廳企業發展處處長陳良說,比如興隆是著名的僑鄉,深入發掘僑鄉文化,可以讓植物園更有品味。
為了做足特色,按照海南出台的《休閑農業發展項目規劃》,全省將劃分功能區,打造6條精品線路,建設200個休閑農業示范點和1000個休閑農業基地,培育一批品牌休閑企業、名優特色品牌。
如何強產富民
公司和農戶捆綁,保障農民利益
發展休閑農業,如何帶動農民致富?
一些農庄經營不善,無力帶動農民。位於海口市的泮邊休閑農庄,2012年有一家餐飲企業入駐,出資1800萬元,與16戶農民合作成立泮邊農庄經濟合作社。農民出租土地,約定與公司四六分紅,而且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全部到公司當服務員。
當年9月,泮邊休閑農庄開業,生意紅火。然而,好景不長,因為道路不暢,客人逐漸減少。今年1—8月,休閑農庄虧損60多萬元。“工資都難發,談什麼分紅?”農庄負責人說。
“休閑農業的立足點是農民,如果農民利益難保障,肯定走不遠。”海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柯佑鵬說,農庄在開發中,遇到土地流轉、農民就業等多重矛盾,需要兼顧農民利益。此外,農民現代服務意識和技能較差,應加大專業技術培訓力度。
依托亞龍灣國際玫瑰谷,三亞市吉陽鎮博后村羅聲的收入,從1份變成了4份。
原來,羅聲家種了3畝地,年收入不到2萬元。玫瑰谷項目進駐后,他把自家土地流轉給公司,每畝年租金3300元﹔到公司打工,月工資2200元﹔辦農家旅館,年均收入10多萬元﹔通過“公司+農戶”方式,他承包10畝地種玫瑰,年銷售額30多萬元。
政策怎麼發力
明確行業定位,出台扶持政策
開車前往海口的開心農場,需經一條村道,路窄,且彎道多,來往車輛不便。
“想把路拉直,從火山口公園直接通農場,但難度太大。”開心農場總經理助理聶勇說。一是附近的村子沒有納入規劃﹔二是拆遷量太大,單憑企業力量辦不到。
休閑農庄多處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開心農場不通天然氣,做飯用的是煤氣罐﹔不通自來水,吃水用的是自有井。
“最大的難題是政策不明朗,企業無保障。”聶勇說,沒有合法征地手續,企業投入6000多萬元,心裡不踏實。
同樣的問題,困擾著三亞玫瑰谷。蘭德國際玫瑰谷發展公司辦公室主任蘇文茂說,玫瑰谷用地是農用地,按政策,配套設施佔地隻能佔總面積的3%,不超過20畝。要建噴灌設施、育苗工廠、冷庫,就沒有多余地建洗手間。而作為觀光景點,洗手間數量少,影響游客體驗。
柯佑鵬認為,規劃滯后、省級規劃與市縣規劃不一致,造成休閑農業的基礎設施配套滯后。對這一朝陽產業,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陳良介紹,農業廳已起草《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今后將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拓寬融資渠道、探索適宜的土地流轉機制等。此外,還將健全休閑農業服務體系,打造信息化服務平台,每年培訓2000名從業人員﹔推進標准化建設,成立行業協會,促進休閑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0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