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
推動協同創新 謀劃轉型升級
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主任 郭 洪
中關村示范區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堅持以協同創新為引領,著力謀劃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大文章。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也是責任共同體。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既是中關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也是中關村廣大創新創業主體發展的重大機遇。
目前,中關村推動與津冀重點區域創新合作,已初步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領域的格局態勢。一是聚焦重點,以共建項目為抓手開展了一系列務實合作。分批與天津濱海新區、寶坻,河北唐山、承德、廊坊、保定等區域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同時配合支持張家口發展大數據產業,著力建設張北雲計算產業園﹔積極支持石家庄市建設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產業園。二是通過政府引導,推動創新主體合作。著力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創新合作體系,大力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產業投資機構和科技咨詢機構、協會、聯盟等服務機構,共同推動非政府性交流活動,促進區域和企業、機構間的互動和協作。目前,中關村企業已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1029家,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503家﹔一批社會組織將服務平台延伸到天津、河北有關區域﹔清華大學與河北廊坊、秦皇島、唐山等多地共建研究院、科技園、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與天津、河北合作項目超過330個﹔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加速落戶津冀,清控科創與天津東麗聯合打造的孵化器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100家。三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積極利用社會資本,引導創新資源高效流動配置,實現利益共享。
下一步,中關村要在更高起點,系統謀劃構筑區域一體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重點抓好七大工程實施,積極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工程,創新社區共建,打造跨區域特色產業帶,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科技項目聯合攻關和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構建京津冀人才圈,建設區域金融服務體系。
機遇也是挑戰 對接更要優化
天津市寶坻區委書記 賈鳳山
天津寶坻區在歷史上被稱為“京東大邑”。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寶坻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寶坻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天津市中心區、唐山市的三角幾何中心位置,交通便利﹔產業發展沒有高資源消耗、高能源消耗的歷史負擔,能夠高起點規劃和布局。我們的體會是:目前產業協同是重中之重,產業對接與優化正是寶坻面臨的重大挑戰。雖然產業對接不難,但在對接的同時完成優化升級很難。
第一,規劃要先行。寶坻區圍繞“京津聯動發展橋頭堡、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支點”的戰略定位,將空間規劃確定為“一河雙城、產城融合、城鄉一體”。依托和利用潮白河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集中建設了兩個城市功能空間和四個示范性產業聚集空間,不斷優化三次產業布局,使城市整體具有良好的結構,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承接新一輪產業疏散和產業轉移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載體要建好。載體建設是承接產業轉移和實現產業升級的基礎。我們對載體建設正在由重視土地規模、重視實體數量,向全面重視效益、重視效率轉變。天津寶坻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產業基地,就是按照這樣一種思路進行規劃和建設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和京津新城現代服務業集聚區(MSD),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兩個重要的產業轉移和優化升級平台。
第三,要素要流動。寶坻區主動引導、加速優質生產要素的流動,除了出台人才發展規劃、改革行政審批、搭建轉移應用平台等,今年,還積極與北京大學科技園和清華大學紫荊創新研究院對接,實現要素的主動聚集。但作為一個起步時間相對較晚的地區,我們也面臨著要素流動不暢,特別是因為政策、機制等原因形成的人為流動梗阻的情況,需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進行破解。
“產業對接與優化升級”是京津冀地區、是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甚至是中小城鎮發展共同面臨的課題,需要我們共同探索、共同創新。
依托省會優勢 促進產業發展
河北省石家庄市市長 王 亮
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也是“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雄厚的產業基礎、良好的科技資源和較強的承載能力,使石家庄市成為承接京津產業和要素轉移梯度差較低、輻射帶動和集散聯通作用較大的中心城市。
我們按照中央和河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全力推進協同發展各項工作。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取得實質進展,石津高速等項目相繼納入國家規劃。產業對接合作全面推進,117個與京津合作項目加快建設。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平台初具規模,石家庄科技大市場已正式啟動運營。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的節能減排目標。
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感到了一些政策不平衡、要素市場隱形壁壘及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交通樞紐,強化產業融合基礎支撐。圍繞打造京津石“一小時交通圈”,構建石家庄普鐵、高鐵“雙十字”交匯格局。
二、發展服務經濟,打造全國現代商貿物流基地。發揮“南北通衢”和“華北重要商埠”的綜合優勢,加快城市核心商務集群等四大集群建設。
三、加強協同發展,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發揮制藥等產業優勢,提升壯大生物醫藥產業﹔發揮整機整車的優勢,做大做強裝備制造產業﹔加強與京津在電子元器件制造等方面的合作。
四、實施創新驅動,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完善科技大市場功能,建設科技創新和成果交易平台﹔組建石家庄京津冀產學研聯盟,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引導,在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與京津開展聯合攻關和示范應用。
五、加快新區建設,提高省會承載能力。按照國務院批復的我市“一河兩岸三組團”的城市規劃,把滹沱河北岸共825平方公裡的區域整體謀劃為正定新區。
加強規劃布局 推動項目落地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 張伯旭
京津冀協同一體發展戰略實施,為北京優化產業布局、實現產業升級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是解決北京大城市病,促進京津冀區域科學發展的一個歷史轉折。為此一方面要積極配合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研究提出京津冀產業合作初步思路,推動建立交流機制,率先實現產業一體化﹔另一方面,將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等工作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考慮,加強規劃設計。
在項目布局上,北京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主動加強在京津冀范圍內進行產業鏈布局的力度,積極主動與津冀兩地進行產業對接。今年以來已有30多個重大項目進行對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快推動產業項目對接落地,推動京津冀區域整體產業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是將京津冀區域打造成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高端產業示范區。緊跟當前再工業化和工業4.0等發展趨勢,抓住兩化深度融合這一制高點,大力實施智能制造,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實施產業升級計劃﹔同時以“互聯網思維”為引領,幫助傳統企業推進跨界融合,力爭在智能化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繼續以曹妃甸作為實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示范區。創新建立跨區域共建園區的投資開發和運營管理模式,優先進行重大項目布局。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帶動京津冀地區構建相互協作配套的產業鏈。
三是把京津冀地區打造成為能源革命的先導區。改變區域能源結構,壓減燃煤,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比重,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把京津冀地區打造成為能源革命的先導區。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是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合理分工體系,關鍵是創新體制機制,同時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重點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積極爭取國家突破性支持政策,二是爭取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項目落地,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建設綠水青山 打造便利服務
天津市武清區委書記 張 勇
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重大國家戰略,為三地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作為一個地區,如何以開放的思維承接協同發展機遇,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經過反復的調研思考,我們提出了“建設綠水青山、打造便利服務、融入協同發展”的工作思路,加快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和便利高效的服務環境。
一方面,著力提升軟環境支撐力。我們以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為目標,實施行政、人才、人文、法治和生活服務“五位一體”的軟環境建設工程。
一是實施業務辦理“一站式”、項目審批“一條龍”、行政收費“一票制”、資源交易“一屏通”、服務標准“一體化”的“五個一”工程,提升服務效能和服務質量。二是落實人才激勵政策、完善配套功能環境,努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三是推進法治型政府和法治型社會建設,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讓企業客商人才放心安心舒心。四是全面實施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形成誠信友愛、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的濃厚氛圍。五是依托商貿旅游節點,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為各界人士休閑消費提供更多便利。
另一方面,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水平。全力打造“京津之翼、生態武清”城市品牌,努力在生態環境共建共享中發揮積極作用。一是大力實施清水工程,推進河流水系綜合治理和景觀提升,徹底整治污染渠系和坑塘,全面提升水體質量。二是實施大綠工程,力爭到2016年把全區綠化覆蓋率從35%提高到40%。三是強化區域環境保護,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推廣應用,確保PM2.5年均值下降20%。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想禁錮,圍繞公共服務、生態環保、交通運輸、產業協同等重點,密切與周邊地區的合作,積極作為,主動服務協同發展。
統籌科學新思維 守護生態生命線
河北省承德市委書記 鄭雪碧
河北承德地處京津上風上水,與京津兩市地緣相接、水緣相連、文緣相承、人緣相親。北京市707公裡邊界線,有280公裡與承德相鄰。多年來,承德市始終把生態環境作為生命線守護,自覺服從和服務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定位,著力把承德建設成為天藍、山綠、水清、土淨的“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
這個過程中,承德運用新思維,努力做到處理好5個關系。
一是運用戰略思維,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主動作京津的特色衛星城。歷史上承德因“京城夏都”而建園、聚業、興城。今天,承德更要自覺置身國家戰略全局之下,緊緊圍繞建設“京津水源地城市”功能定位,努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滿足承載北京教育、醫療、科研、養老等功能疏解需求,在服務京津中開創發展。二是運用底線思維,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主動作京津的生態衛戍區。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綠色紅線,堅決與落后產業決裂,堅決與粗放發展方式決裂。三是運用辯証思維,處理好予與取的關系,承接拓展京津產業空間。圍繞建設科研成果、創新成果、創意成果的轉化基地,實現“從引項目到作空間”“從依賴京津到服務京津”的深度轉變。四是運用創新思維,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主動作京津的休閑目的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繪制“產業承接地圖”,堅決避免把落后產業放在京津“北大門”。努力滿足京津人民的休閑旅游消費需求,強力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把文化旅游、休閑康體、養生養老、生態食品產業作為第一主導。五是運用系統思維,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主動作京津的安全北大門。通過創新管理,力爭經過若干年努力,每年為京津安全供水10億立方米﹔大力發展生物質能、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業,充分發揮京津能源供應基地功能。
發揮獨特作用 重點協同發展
天津市薊縣縣委書記 肖 鬆
天津薊縣地處“一省兩市”交界,西鄰北京平谷區,西、北、東三個方向分別與河北省三河、興隆、遵化三個市縣接壤,南面是天津市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中央作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戰略部署以后,薊縣理應在協同發展中發揮獨特區域優勢,起到獨特作用。重點在四個方面實現協同發展:
一是在生態上實現協同發展。大力實施大綠工程,保護好北部山區重要的生態資源,加大泃河、薊運河等跨區域河流綜合治理,嚴格落實污染源防控責任,打造京津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屏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生態保障。
二是在旅游上實現協同發展。薊縣和北京平谷區的旅游資源都比較豐富,已成為京津地區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北面的承德、東面的唐山有大量豐富的旅游資源,幾個地區完全可以協同起來,打造京津冀休閑旅游目的地。目前,我們已經與周邊平谷、三河、興隆、遵化等市縣,在旅游線路打造、品牌宣傳、市場營銷、森林資源保護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為下步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是在產業上實現協同發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承接好首都產業資源的外溢。我們集中精力打造兩個載體,一個是薊縣新城,規劃面積27平方公裡﹔另一個是京津州河綠色科技產業園,規劃面積67平方公裡,重點承接磁性材料等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飲料加工、大數據雲計算等產業。
四是在交通上實現協同發展。目前,天津北部、北京東部的交通條件相對較弱,斷頭路比較多,路網密度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我們要聯合周邊幾個市縣,統籌推進高速公路、快速路和軌道交通建設,盡快實現高水平的互聯互通,夯實協同發展的基礎載體。
把握申奧契機 綠色高端融合
河北省張家口市委書記 邢國輝
105年前,中國第一條自主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開啟了北京與張家口的合作之旅。105年后,京張聯合申奧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再一次使京張的雙手緊握在一起。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張家口而言,就是要把握京張聯合申奧發展契機,在“綠色、高端、融合”的定位中乘勢發展。
綠色,就是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戰略,高揚綠色發展的旗幟,依托綠色生態打牢協同發展的根基。張家口良好的生態是發展的生命線,也是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首要前提。目前,張家口生態建設成績顯著,空氣質量在環保部監測的長江以北37個城市中始終保持最好水平。按照“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定位,張家口將繼續開展全領域、全地域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每年100萬畝以上的規模推進造林綠化,實行最嚴格的環境執法,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全力為首都保護好水源、阻擋住沙源,力爭“喚得清風拂京華”。
高端,就是始終站位於發展前沿,向一流標准看齊、向領先水平邁進,推動張家口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京張聯合申奧,把張家口歷史性地推到了世界的舞台,必然要求張家口以全球視野、國際標准來謀劃、部署、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各個領域的工作。特別是加快構建以新型能源、高新技術、旅游服務等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新型能源業發展上,張家口將在中科院的指導下,在壩上一帶建立“可再生能源應用綜合創新示范特區”,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減少北京上風向PM2.5—PM10排放約4000噸,為解決京津冀區域霧霾治理發揮助推作用。此外,張家口還將進一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全力創建“世界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四季皆宜的“國際旅游城市”。
融合,就是始終秉承同城化理念,著力推動共建共享,加快張家口與北京一體化發展進程。申奧使京張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也理應成為發展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張家口將進一步加強與北京的功能對接,全方位優化城市布局、提升功能層級,為北京疏解部分城市功能提供腹地支撐,為緩解北京西北部交通壓力發揮重要的樞紐作用,為北京打造綠色、有機食品供應基地。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7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