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在豐富中走向平衡 在務實中趨於理性

“回歸常態”后的輿論生態之思(移動潮中的輿論生態②需求之變)

本報記者 卞民德
2015年01月29日03: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插畫:人民視覺

  上期請見1月22日新媒體版:《“竊竊私語”下的輿論生態之變》

  

  1月21日,百度對外發布《2015年中國移動網站趨勢報告》。報告顯示,隨著移動互聯用戶的迅速增加,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生活服務、教育培訓、新聞資訊等領域的搜索需求增幅均超過100%﹔同時,個性化、高時效性需求越來越多,用戶更傾向於選擇最新內容。 

  從接受大眾化、單一性的信息傳遞,到追求更個性、更貼近、更高效的信息服務﹔從主要獲取新聞和實現言論表達,到滿足多樣化的商業和生活需要,用戶需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發生了深刻改變,推動新興輿論場在豐富中走向平衡、在務實中趨於理性。

  被釋放的個性

  移動互聯時代,“內容為王”的法則仍然有效。不過,對用戶來說,“內容為王”不該是統一的內容,而是應當盡可能地細分。信息服務要從“點對面”變成“點對點”

  時光倒回十余年前,博客方興未艾。信息的獲得,不必再依賴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近年來,移動互聯興起,更是激發了自媒體的活力,改變著整個信息格局。 

  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移動互聯時代,一千個用戶的需求,也可以有一千種模樣。個性化需求,正因此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 

  “如果我得到的信息是大眾化的,那我可以選擇電視和門戶網站,而沒有必要在移動互聯網上浪費時間。”在北京一家咨詢公司工作的趙堯,最近正在嘗試信息的“私人定制”服務。 

  和趙堯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已經厭倦了在信息的海洋裡“尋尋覓覓”。近兩年來,各種信息客戶端如雨后春筍,微信上公眾號也層出不窮。但對於用戶而言,最大的困惑是:這麼多的信息源,總不能全都安裝到手機上。 

  不僅如此,目前正在運營的大多數信息客戶端,雖然在內容創新上下了不少功夫,卻往往還是停留在分類提供信息的階段,同質化傾向明顯。這種將互聯網從電腦復制到手機上的模式,雖然使用戶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並未改變其被動接收的本質。 

  或許,小米手機的案例,可以作為滿足“用戶需求”的一個借鑒。60萬自詡為“米粉”的發燒友,從一開始便參與手機系統與應用軟件的開發。僅在小米手機發布后的3個月內,其操作系統就更新了70個版本﹔上線僅9個月,米聊用戶即突破700萬人次。 

  一位網友的說法,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一個冷冰冰的小米手機,其實是沒有什麼生命力的。它的最終能成功,在於摸准了中國客戶的使用習慣和生活方式。 

  很多媒體從業者認為,在移動互聯時代,“內容為王”的法則仍然有效。不過,對於用戶來說,“內容為王”不該是統一的內容,而是應當盡可能地細分。也就是說,信息服務要從“點對面”變成“點對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勇在去年底舉辦的“移動互聯網新媒體融合與發展趨勢論壇”上表示:“移動互聯環境下,媒體領域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從‘傳播導向’向‘受眾導向’的轉變。”這種變化,讓移動互聯下的輿論生態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圈子裡的迷惘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傳播的“圈子”化,讓人們對真實、權威信息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必須有充分的信息安全保障

  “上聯:自拍發吃新媽晒娃秀方向盤,下聯:養生雞湯菩薩生辰給我點贊。橫批:香港代購。”這樣的調侃,恰恰是“變了味”的微信朋友圈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各種公眾號也呈泛濫之勢。資料顯示,目前微信平台的公眾號數量已達700萬個。 

  移動互聯網輿論場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雖然不具備傳播的高速度和廣度,但傳播效率非常高。面對呈幾何數增加的移動互聯網信息,是真是假,卻無從知曉。 

  2014年12月31日,上海黃浦區外灘陳毅廣場發生群眾擁擠踩踏事件。最初公布的死亡人數為35人,隨即引發網絡熱炒。“一次事故死亡人數超過35個人,市長將會被撤職”,這樣的說法,迅速流傳開來。 

  實際上,早在2011年,國家安監總局發言人黃毅就曾公開表示,所謂35人神秘“紅線”的說法根本不存在,界定事故的等級,主要是按照政府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進行調查處理。此后,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也對此類傳聞多次辟謠。 

  魚龍混雜的信息環境,讓該不該逃離“朋友圈”,一度成為引發爭議的熱點話題。但歸根到底,逃離“朋友圈”容易,擺脫信息的包圍卻是難事。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傳播的‘圈子’化,讓人們對真實、權威信息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汪霏霏認為,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必須有充分的信息安全保障。 

  2014年8月7日,國家網信辦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推出十條具體規定。不到半年時間,已經有一批歪曲歷史、傳播不良信息的網站或微信公號相繼被關閉。而在此前,“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網絡推手,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作為微信的開發運營者,騰訊公司表示,為淨化公眾賬號環境,已推出技術識別系統、舉報人工處理系統、辟謠工具三大系統,並有一支專業的隊伍負責處理用戶的舉報內容。僅2014年第一階段,騰訊公司就刪除微信公眾平台文章近3000篇,封停賬號400個。 

  在不少人看來,解除移動互聯時代的信息迷惘,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嚴格管理肯定是必要的,與此同時,權威、及時的信息發布與傳播機制,也應進一步健全並迅速補位。”汪霏霏說。 

  國家網信辦副主任彭波指出,對真實權威信息的需求,實際上給政務機構和主流媒體的新聞時政類自媒體賬號在新興輿論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可以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常態的考驗

  政治屬性明顯消減,商業性和生活化大幅度提高,中國互聯網的應用回歸正常,這對於輿論場的變化極具意義

  “PC時代,網民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取新聞信息和實現言論表達。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上網更多是為了滿足多樣化的個人生活需求。”彭波認為,網絡的政治屬性明顯消減,商業性和生活化大幅度提高,中國互聯網的應用回歸正常,這對於輿論場的變化也極具意義。 

  今天的網民,雖然在網上依舊熱衷於閱讀新聞信息和發表對社會事務的看法,但因需求向商業化、生活化的轉變,輿論場的議題也隨之趨於平衡,更加務實、理性。同時,多元、個性、無所不包的信息服務和新聞資訊,或將成為移動輿論場的新“風口”。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也是佐証。報告顯示,手機應用的豐富性,對社會生活服務的滲透進一步加大。如,手機支付與消費者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各類APP帶動移動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此外,手機地圖、手機打車等移動應用與本地化服務相結合,加大了移動互聯網對社會生活服務的滲透力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移動互聯網絡已經內化為用戶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這種新的狀態下,用戶需求可能會變得越發隨性,並將形成新的依賴。”在汪霏霏看來,移動互聯時代的用戶需求,對移動應用服務將帶來全新的考驗。“雖然現在還看不清最終的模樣,但可以預見,信息傳遞向生活服務的轉變將成為重點。” 

  有專家分析,從國際互聯網來看,其消費屬性十分突出,具有以個人商務經濟應用為主的特點。而中國互聯網長期以來政治屬性偏重,其新聞性和言論性之強在全世界獨一無二。隨著我國移動互聯影響生活服務的比重不斷上升,其政治屬性與商業屬性、生活屬性之間逐漸趨於平衡,成為一種新常態,也意味著中國互聯網“回歸常態”。由此形成的新型網絡輿論生態,將帶來新的管理課題。比如,過去相對單一的網絡輿情管理,是否從媒體平台向金融、商務、交通等服務平台延展。面對移動互聯網“回歸常態”后的輿論生態,治理者應主動有所作為。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9日 14 版)
(責編:孫博洋、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