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中轉站”尷尬 迎來“新海絲”機遇(絲路故事)

本報北海1月5日電 (記者龐革平、謝振華)2014年12月31日,乘坐吉祥航空HO1281航班的林莉莉女士,成為廣西北海機場2014年第100萬名旅客。獲益旅游市場的強勁帶動,北海機場通航27年,年旅客吞吐量終於突破100萬人次。近年來,北海搶抓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等歷史性機遇,全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一舉告別“旅游中轉站”的尷尬角色,向著“北部灣國際旅游目的地”目標闊步前行。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北海坐擁有“天下第一灘”美譽的北海銀灘,中國最大、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潿洲島以及獨具亞熱帶風情的紅樹林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但由於交通、配套等原因,盡管“天生麗質”,北海碧海銀灘來客多、留客難,大多數時間隻扮演了海南和越南“旅游中轉站”的角色。為此,北海以推動旅游高星級酒店建設作為旅游項目建設重點,以旅游路線開發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為配套,奮力向“目的地”轉型。
2009年以來,北海牽住產業“牛鼻子”,推動城市實現跨越發展。2014年前三季度,北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6.6億元、增長14.1%,增速繼續穩坐廣西14個地市中頭把交椅,也是廣西唯一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的地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北海旅游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也為推進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奠定了基礎。”自治區黨委常委、北海市委書記王小東表示,2013年廣西全區旅游發展大會確定把北海、南寧、桂林建設成為全區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北海立足城市資源稟賦,把健全旅游設施、夯實產業基礎作為推動旅游產業跨越發展的重點,為北海旅游發展注入新動力。
2014年11月8日,見証並濃縮了北海對外開放30年風雨歷程的富麗華大酒店,經拆除重建后正式落成開業。富麗華大酒店始建於1985年,是北海列入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后建起的首家高檔酒店。重建的富麗華大酒店於2009年12月動工,投資8億元,建筑面積接近12萬平方米。重建后的富麗華,666間客房每間都能看到大海,挑高27米的大堂,廣西第一、全國前茅。作為廣西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成果,這座廣西最大面積的單體建筑酒店將為北海旅游業的發展“添薪加柴”。
日益便捷的交通,也讓北海旅游業發展如虎添翼。2013年12月底動車開通后,進入北海游客數量直線上升,每天接送游客約2.6萬人次,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航空方面,北海通過航空補貼等方式,加開航線,加密航班,開拓中高端旅游市場。目前,北海已開通17條直達城市航線,每周航班242個,形成了“溝通南北、輻射西部、連接華東、通達海外”的航線網絡優化布局,初步搭建了四通八達的“空中金橋”。北海已成為廣西北部灣地區唯一同時擁有深水港、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城市。“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北海融入北部灣‘1小時經濟圈’。早上從南寧出發到北海市喝早茶,下午去銀灘游泳,晚飯吃頓海鮮大餐再回南寧,城際休閑旅游變得便捷和輕鬆。”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謝向陽說。
與此同時,北海還積極推進旅游產品結構調整,讓旅游業從傳統的人文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等復合型產品形態轉變。
2014年1—11月,北海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640萬人次,同比增長13.3%﹔接待入境旅游者11.6萬人次,同比增長5.5%﹔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55億元,同比增長26.9%﹔實現國際旅游收入4400萬美元,同比增長17.4%。2014年北海市全年有望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750萬人次,同比增長15%﹔接待入境旅游者12.1萬人次,同比增長4%﹔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70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國際旅游收入4800萬美元,同比增長11%。
“我們將結合北海實際,把北海建設成為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核心城市、廣西主要旅游集散地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濱海旅游休閑勝地。”市長周家斌說,面對未來,北海旅游發展藍圖已繪就:到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數達到18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200億元﹔到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超過27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450億元。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6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