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走向南亞第一市”(絲路絮語)

保山地處昆明—騰沖—緬甸密支那—印度雷多、昆明—瑞麗—緬甸皎漂兩大對外經濟走廊的交匯點,在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戰略中搶抓機遇、努力前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動互聯互通,做強做大骨干產業,發展壯大產業園區,加快培育文化品牌,竭力打造“溫泉之都、珠寶之都、休閑之都”三張旅游名片,爭當雲南經濟轉型升級排頭兵,打造中國“走向南亞第一市”。
夯實基礎,拓展面向南亞開放空間。牢固樹立“補工業短板首先補基礎設施短板”的理念,千方百計增投資、打基礎。通過努力,保山已形成內連國道省道、融會貫通,外接緬甸、覆蓋周邊,集機場、鐵路、公路、口岸於一體的交通運輸網絡。加強園區基礎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系統。加快商貿物流平台建設,把生產加工、商貿物流有機連接形成一體化。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對緬在基礎設施、經貿投資、農業開發、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有力推動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准確定位,瞄准南亞市場謀劃產業發展。保山重點打造面向南亞、輻射國內的產業集群,努力把保山建成全省重要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和生物資源生產加工基地、清潔能源載能產業基地、建材基地和輻射滇西面向南亞的區域性商貿物流基地。堅持農工貿一體化,依托高原特色農業原料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生產研發。將產業布局與南亞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產業鏈由上游向中、下游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瞄准南亞東南亞市場,在保山工貿園區規劃建設7.92平方公裡的輕紡產業園已被列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助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已在保山工貿園區規劃建設佔地800畝的高新技術產業園,由浪潮集團著手建設雲計算中心。培育新興產業,以家電、紡織、服裝、建材、化工、商貿物流等為重點的外向型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建設。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電站等快速推進,為發展清潔載能產業提供了電力支撐。火山石、大理石等特色石材加工行業得到迅速發展。
園區引領,搭建面向南亞開放平台。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對園區實行實體化管理。把園區作為產業建設的“主戰場”,突出園區規劃引領作用。堅持項目向園區集中,資金、土地、技術、水電、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園區聚集,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配套向園區傾斜,整合資源支持園區發展。瞄准園區產業專業化、配套化、集群化發展方向,以龍頭企業為骨干,產業鏈為紐帶,促使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配置、優勢企業向園區聚集,逐漸形成共生互補的生態化企業集群。
深化改革,激發面向南亞開放動力。創新電價調節機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硅行業枯水期“競價供電”和豐水期“硅電聯動”兩套機制。按照工業企業不同投資規模,實行差別化地價優惠政策。加快融資平台建設,成立融資公司和擔保公司。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扎實推進各項重點改革工作,精簡行政審批程序,不斷提高辦事效率。打造軟環境,持之以恆地轉干部作風,讓“一把手”成為環境營造的第一責任人。實行市級領導挂鉤重大項目責任制,堅持黨政“一把手”帶頭招商,促成一批省內知名企業赴保投資。改進部門作風,提升服務水平﹔推行一線工作法,橫向縱向傳導壓力,形成縣區之間、部門之間比項目、比服務的良好氛圍。
(作者為中共保山市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5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