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助推東盟發展夢想(絲路觀察)

![]() |
中緬油氣管道緬甸曼德勒泵站內一景。 |
![]() |
中國企業援建的老撾國家會議中心。 |
![]() |
泰中羅勇工業園區。 |
![]() |
檳城第二跨海大橋,該橋由中國港灣承建。 |
![]() |
廣東水電三局為老撾援建的南夢水電灌溉項目。 |
東盟
中國和東盟致力於打造自貿區升級版。中國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與東盟各國的務實合作項目穩步推進。這一切進一步展示了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昭示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擔當與責任。
互聯互通——
鋪設致富通道
在去馬來西亞檳城的路上,汽車駛上檳城大橋,司機說:“第二跨海大橋2014年3月通車后,檳城堵車問題就緩解多了。那可是東南亞最長的跨海大橋啊!中國公司建的。”檳城跨海二橋全長22.5公裡,其中跨海橋長16.5公裡。遠遠望去,如長龍臥波,難見首尾。中國進出口銀行為該項目提供了8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了主要工程建設任務,特別是技術難度最大的水下基礎工程和主橋施工。
跨海二橋的建成,打破了檳城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大橋讓人員、貨物和服務的互聯互通變得十分便利。檳城州首席部長林冠英說:“有了這座橋,檳城州就可以有更大的夢。”
2013年12月,泰國—老撾會晒大橋建成通車。別看這只是座普通的公路橋,它可是承載了多少泰國人的夢想啊!它的通車,使湄公河兩岸汽車靠渡船通行的歷史畫上句號,連接中國昆明至泰國曼谷的1750千米昆曼大公路真正實現了全線貫通。這座泰老大橋老撾一側由中方出資、中國公司承建。在路邊擺攤的老撾村民興奮地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公司一開始建橋,就燃起了他們的致富希望,家家戶戶種地之余做起小吃攤生意,大橋通了車,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就多了,他們的生意就越來越紅火了。
印尼最大的跨海大橋泗馬大橋,是中印尼兩國精誠合作的結晶。大橋建成前,馬都拉海峽兩岸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渡船,不僅造成人員和貨物往來不便,也嚴重制約了馬都拉島的經濟發展。建造跨海大橋是兩岸居民的夙願,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合作方,建橋計劃足足論証了20多年。中方公司以十足的誠意開展建設,包括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抽調頂尖的國內大型橋梁工程師建立施工團隊等﹔建設過程中,中方也積極培養當地人才,慷慨地將先進知識技術傳授給印尼工程人員。中國的誠意感動了當地合作伙伴,也得到了當地媒體的一致好評。印尼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喬納斯說,他曾與參加建設的印尼人交流,發現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工人都發自內心地稱贊中國,感謝中國工程師在技術轉移方面不遺余力,中方工作人員的高效、敬業令他們欽佩。
在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中國政府提供優惠貸款,中國路橋、上海建工、中國水電等一大批中國公司艱苦施工,排除地雷,建設道路、橋梁、港口、鐵路、機場、隧道、市政,以及水電站、火電廠,為那裡的人民鋪起一條又一條發展致富的通道,點亮當地人民新的希望。
中國與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合作不止於此。華為印尼分公司為當地運營商的分時長期演進(TD—LTE)商用技術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促進了印尼移動寬帶建設的發展。華為印尼公司總經理盛凱說,這一通信技術作為“信息高鐵”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商品之一。華為以通信為基礎,增進了各國人民的溝通與交流,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貢獻了力量。
中國和東盟致力於打造自貿區升級版。中國出巨資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中泰兩國簽署《中泰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作為泰國首條標准軌鐵路,中國將為這條長達800多公裡的廊開—馬普達普鐵路的修建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和裝備支持,等等。這一切進一步展示了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昭示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擔當與責任。
管道建設——
惠及當地民眾
中緬油氣管線是典范性工程,它傳承中緬胞波情誼,是通往印度洋的一座友誼金橋。
中國石油集團東南亞管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自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緬油氣管道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孟中緬印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緬兩國互聯互通的先導項目,本著“善意誠信、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按照國際商業項目慣例規范運作。該管道項目自2010年開始建設,到目前油氣管道均已如期建成,其中天然氣管道自2013年7月投產以來,一直安全平穩運行,原油管道也將於2015年初投產試運行。
記者多次走訪管道沿線,看到很多管線覆土地區植被恢復良好,在曼德勒平原地區,由於擁有發達的灌溉系統,管線覆土后的標識樁已經完全隱沒於綠油油的稻田風光之中。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管道處處長王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東南亞管道公司專門組織專家組到緬甸進行調研,並提出相應的植被恢復方案。2014年公司用1000萬元人民幣實現對管道沿線110處重點植被恢復帶的鋪設工作,此后將會陸續完成300處植被恢復帶的施工工作,屆時近800公裡的中緬管道沿線將打造出一條生態走廊。
管道建設直接拉動了當地就業。工程建設期,當地最高用工量超過6000人,本地220多家企業參與。目前合資公司有800多名當地員工,佔公司人員總數的60%以上。
管道加強中緬兩國友誼,惠及當地民眾。項目已投入2000多萬美元,完成了111個社會公益項目,包括修建中小學校67所、醫療站23所、幼兒園3所、醫院3所、孤兒院3所、養老院1所,打水井、修橋鋪路、供電供水、捐款捐物等,直接改善了管道沿線近百萬民眾的生活。
真誠援助——
帶來美好生活
走進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魯布羅丹村,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中國援印尼雜交水稻項目的技術人員正與當地農民一同收割稻谷。農民伊斯末舉起沉甸甸的稻穗激動地說:“我從來沒種過這麼漂亮的水稻,中國的水稻種子真好!”
印尼是水稻栽培大國,但由於當地品種及栽培技術落后,水稻生產水平較低,糧食緊缺一直是困擾該國的一大問題。自2010年起,“中國—印尼雜交水稻技術合作項目”在印尼開始實施,開展栽培示范、選育適宜當地的水稻品種、培訓本地技術人才,實現糧食增產。
如今,來自中國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已推廣至印尼13個省份,每公頃11噸的產量高出本地品種一倍有余,得到當地官員與民眾的一致好評,不少人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說:中國的科研成果惠及了印尼,為印尼解決糧食緊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越南作為農業國,年均氮肥需求量約250萬噸,在2012年以前,自給能力隻有100多萬噸,缺口巨大。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5月承接越南金甌氮肥廠項目,2012年1月竣工投產,生產能力為80萬噸尿素。中機越南代表處總代表汪舵告訴本報記者,越南政府對環保要求極高,在建設過程中,聘請了美國、法國、印度等10多個國家的公司擔任監理單位。中機不僅如期完工,而且項目質量、外觀全部達到國際先進標准,但價格比競爭對手低了50%,做到了讓越方業主滿意、國際監理機構心服口服。
幫助興修水電站是中國公司在東南亞最大的工程之一。中國駐柬埔寨大使布建國告訴本報記者,柬埔寨的水電站基本是中國公司建的。隨著一個個水電站的建成,不僅首都金邊的停電狀態已成為歷史,金邊周圍的工業園區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老撾在東盟10國中是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國家之一,但老撾政府希望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將老撾打造成中南半島的蓄電池。中國政府提供了多項優惠貸款,中國水電、葛洲壩集團公司等多家大型中國企業正在加緊施工,幫助老撾實現致富夢。
獲得“中國企業走進東盟十大成功企業”的同仁堂,在印尼剛開店的時候就規定,患者到診所推拿正骨,在治療有效果之前不收費。如果有患者不方便到診所就醫,醫師將親自上門提供服務,並且不收取額外費用。同仁堂還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養,選拔了很多學中醫的印尼學生加盟。通過不懈的努力,現在同仁堂在當地已經深入人心。
(本報駐泰國記者施曉慧、於景浩、王天樂、李寧,駐越南記者楊曄,駐印度尼西亞記者庄雪雅、劉慧)
版式設計:李姿閱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17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