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不把缺陷產品推向市場

中聯重科 對瑕疵“零容忍”(中國品牌 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侯琳良
2015年05月31日03: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月的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外形如同金色麥浪的中國館,每天迎客超1萬人次。作為世博園內唯一的中國品牌起重機,中聯重科ZTC350起重機已連續作業5個月、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表現穩定、精准、無故障,收獲無數點贊。

  從上海世博會到米蘭世博會,中聯重科代言“中國制造”,在世界舞台上精彩亮相。

  20多年前注入品質基因,面對行業下行不焦慮

  20多年前,轉制而來的中聯重科,在市場浪潮中剛剛起步。1993年,公司生產的第一代混凝土輸送泵,受到市場歡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第二年,公司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根據市場反饋的質量瑕疵,全部停產。當年7月,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輸送泵,同時免費換回前期售出的10台機子。

  有市場,為何自棄飯碗?“不把有缺陷的產品推向市場,對待自己必須‘零容忍’。”自那時起,誠信經營、追求品質的態度和精神,就已深深植入每一位員工的記憶。

  經過20多年市場“洗禮”,中聯重科追求高品質本色不改。我國第一台六橋底盤百噸汽車起重機、首台特殊物料輸送泵、國內最大噸位的高壓清洗車、世界首台路緣清洗車、全球最大噸位的汽車起重機等,相繼在這裡問世。

  “不息為體,日新為道”。數據顯示,中聯重科每年形成300多項新技術,向全球市場推出200多個適銷新品。

  過去幾年,由於產能過剩,工程機械行業日子並不好過。中聯重科卻靜悄悄地抓住時機,練好內功,成功地從單一的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為集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

  “嚴寒低谷之時,正是冷靜反思之時,更是練好內功的好時期。”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看來,跌宕的市場並不可怕,扭住技術的關口,拿出靠得住的產品才是硬道理。

  14年前布局國際化,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不陌生

  3月13日,長沙縣中聯重科泉塘工業園,50台QY75V輪式起重機發往印度。這批產品總價值近8000萬元,是中聯重科2015年以來出口海外的最大訂單。

  過去一年,中聯重科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佔據80%,是2013年的三四倍。“這批起重機是中聯重科專門為我們‘量身定制’。”印度Reliance集團總監透露。正是憑借優質的技術和產品,以及保姆式的服務,中聯重科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2001年,中聯重科正式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初試“走出去”。2008年,中聯重科斥資2.7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權,一舉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經典案例。中聯重科借此成功取代競爭對手普茨邁斯特,成為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新掌門。

  “企業國際化絕不僅僅是把產品賣到海外、把工廠建到海外,而是融入全球產業生態。”在詹純新看來,中國企業要敢於“遠眺”,舞動資本之翼,瞄准全球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

  在國際化浪潮中,中聯重科堅持用“兩條腿走路”,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出海的“航母艦隊”:一方面,先后收購德國M—TEC公司、荷蘭Raxtar公司等世界一流企業,買斷德國JOST全套技術,通過技術協同效應,實現與國際標准的無縫接軌﹔另一方面,公司在近80個國家建立銷售和服務平台,在40多個國家建有分公司。

  對“一帶一路”,中聯重科並不陌生。“現在要加緊研發、生產、渠道的布局,充分做好和海外企業正面交鋒的准備。”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說。

  不陌生,並非意味著一帆風順。中聯重科認識清醒:“走出去”之后,還要“走進去”﹔越是“國際化”,越要“本土化”。從普通員工到公司高管,對企業帶來的發展前景,都信心滿滿。“這是國家戰略給企業提供一次再騰飛的黃金機遇。”孫昌軍說。

  7年前謀劃智能制造,站在互聯網風口不懈怠

  7年前,擁有信息化工作20年經驗的王玉坤,加入中聯重科,擔任首席信息官。“要我來的目的,就是補齊信息化這塊短板。”王玉坤的所有工作,直接向董事長詹純新匯報。

  7年后成績斐然——4月份國家公布的200家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貫標企業中,中聯重科名列其中,評分勝過九成企業。

  在中聯重科,有三個場景讓記者印象深刻。

  ——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李青林的辦公桌上,有一塊巨大的制造監控系統顯示屏。通過它,工廠運行實況,車間每一個流程,一目了然。“整個生產鏈上的每個工位互聯。假如某個流程出現配料不足,系統自動提醒之后,倉儲中心在下一個撥次就可以立即補貨。”李青林說,有了它生產全自動化,效率提升480%。

  ——站在中聯重科工程機械館的遠程監控系統顯示屏前,講解人員告訴記者,中聯重科各類產品,像星光一樣閃爍,散布在全國。哪裡顏色越深,說明該地區設備開工熱度越高。有了它,每台設備的運行軌跡、開工時長、性能狀況等數據,盡在掌握。

  ——王玉坤拿出手機向記者演示,客戶將設備與手機綁定之后,通過中聯重科微信客戶端,可以隨時隨地查看設備的工作狀況、運行軌跡等。在線報修、駕駛員的考勤等其他情況,都能在“掌心”完成。有了它,“O2O”移動服務和營銷,不再是奢望。

  三個場景,好比三張成績單。中聯重科正在謀劃基於智能制造的全新商業模式,前景可期。“我們有信心沿著智能制造這條路走下去,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王玉坤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31日 02 版)
(責編:宋煦冬、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