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專家指"羋月傳"稱呼錯誤:楚王直呼秦王嬴駟不合禮

童薇菁

2015年12月23日13:34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指"羋月傳"稱呼錯誤:楚王直呼秦王嬴駟不合禮

  ■本報記者 童薇菁

  通過一部電視劇《羋月傳》能長不少歷史知識。雖然觀眾已知“羋”的正確讀法(“羋”,音“m?”),可是對於這些戰國中期人物的稱呼方式,歷史學者有話要說。

  日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指出,“劇中,嬴駟、趙侯雍……這些稱呼和它們出現的場合,並不是嚴謹的先秦風格”。

  自上古時代至春秋戰國,人類在繁衍與文明的發展中建立了家族與血統的觀念,對它們的重視就體現在“姓”與“氏”上。歷史上,秦惠文王姓“嬴”(音“y?n”)、名“駟”(音“s?”)。但今人“姓與名”結合的稱呼方式,可不能在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空間裡信手拈來。

  “雖說發展到戰國末期,因為家族社會的逐漸解體,庶人階層已開始模糊‘姓’與‘氏’的使用,但在高級貴族階層中依然嚴格恪守著界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董珊說。其實,被誤稱的何止是秦惠文王,赫赫有名的周武王被稱為“姬發”,秦始皇被稱作“嬴政”,其實都是一種誤稱。

  還原先秦有規律:女稱“姓”男稱“氏”

  姓氏使用,先秦“有別”。姓的誕生目前最早可溯之西周,它的產生是為了避免同姓通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音“f?n”)。”說的就是古人極為警惕同姓結合、重視后嗣繁衍這件事兒。西周之前,人類的聚居范圍還十分有限。但隨著人口的逐漸膨脹、遷徙,“姓”誕生了。它發揮出標明聚居人群來源、區別家族的實際功能。

  從史料來看,先秦女子多用“姓”來稱呼,正因為它與婚姻息息相關。電視劇中的“羋月”“羋姝”在歷史上是來自楚國公族的少女。“羋”姓就是楚國公族的代表姓氏之一。

  上古至春秋,見於文獻記載的隻有姚、媯(音“gu?”)、姒(音“s?”)、子、姬、姜、嬴、風、己、任、羋、祁、妘(音“y?n”)、姞(音“j?”)、漆、歸、偃(音“y?n”)、允、曹、董、曼、隗(音“w?i”或“ku?”),共22個姓。其中多個姓為女字旁,反映了姓的母系社會起源。先秦貴族們坐的車上就常有姓的標志,以彰顯各自的家族身份。

  先有姓而后有氏。與姓有所不同的是,“氏一再傳而可變”。通俗地說,氏就是細分后的姓。早期家族社會,同一家庭裡也是等級森嚴的。先秦貴族男子一般以氏來稱呼,以示尊卑貴賤。

  然而,隨著分封制的瓦解與此后郡縣制的產生,個人逐漸取代家族與國家發生關系。家族符號的重要性逐漸沒落,姓與氏的獨特涵義漸漸模糊起來。秦始皇之所以被誤稱許久,也正肇始於此。

  郭永秉告訴記者,“嬴政”這個稱呼最早在漢代楊雄《法言》裡已經出現,這是漢代人已經不熟悉先秦姓、氏之別的結果。

  《史記》裡記載,“始皇及生,名為政,姓趙氏”“秦庄襄王卒,秦王趙政立”。北大漢簡裡有一篇《趙政書》,也可從側面証明秦始皇其實叫做“趙政”,或者“秦政”“秦王政”。

  “秦宮裡的公子們,由來自不同諸侯國的女子所生。為了從宮廷內部對她們所生的孩子進行區分,經常會以母氏而氏,”秦始皇‘趙政’之稱由此而來,董珊說,“她的母親不是趙國貴族,氏雖不可考,但秦異人是在趙國遇見她,便以趙相稱。”

  “姓、氏、名、字”皆關乎禮

  從漢代流傳至今的誤稱已然成為一種“俗稱”,今天的人們雖然沒有必要錙銖必較、推倒重來,但學者認為,認識其中的區別還是很有必要。現代人對古代“姓、氏、名、字”其實很陌生。它涉及到中國文化的發展源頭,與中國禮儀之邦的傳統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對於影視劇這樣的大眾文化消費品來說,若想要還原一個精致的戰國,需要做好更加深厚、用心的歷史功課。

  回到《羋月傳》中,秦始皇的祖輩——秦惠文王實則也不該稱作“嬴駟”。尤需一提的是,秦惠文王的字“駟”,古人就曾認錯。

  據前些年發現的秦惠文王禱病玉版銘文,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指出“駟”字實際上是“?”字(音“y?n”),因為寫法與“駟”太過相近,古人在傳抄刊刻時發生了錯誤。因此,秦惠文王被稱為“秦?”才是正確的。

  “秦?這種稱呼方式其實是一種‘對稱’”,董珊告訴記者,作為古人對“禮”重視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稱呼”的使用非常復雜。發生在“國際外交”“宮廷生活”“君臣對話”等不同場合中,同一人往往有不同的稱呼方式。其實,現代社會也未嘗不是如此。僅僅翻看先秦典籍《左傳》中涉及的人物稱謂,就足以令不少非專業人士大呼頭疼了。但這也並非說,其中的豐富性無法展現。“有不少描繪同時代的影視劇作品有較為成熟的示范。關鍵在於,如何為觀眾鋪設好認知的通道。”董珊說。

  電視劇《羋月傳》裡,楚王與大夫、謀臣們在議事中張口閉口稱呼秦惠文王“嬴駟”,其實不符合楚王的身份。類似的,秦惠文王在朝廷會議上談到趙武靈王時,稱他為“趙侯雍”也不妥。

  史料記載,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冊封趙、韓、魏為獨立諸侯國。趙武靈王八年,雖發生過“五國相王”的軼事,楚國、越國及魏國借此僭越稱王。然而趙武靈王卻最終表示了他不稱王的心意,“無其名,敢處其名耶?”這段歷史可見於《史記》的記載。因此在“正式場合”中,秦惠文王稱他為“趙侯”最合適。而若是趙國人,稱呼他們的君主,用“趙君”則比較妥帖。

  先秦時期,男女皆有名和字。一般說來,出生后取名,成年時取字。女子未出嫁時,以伯、孟、仲、叔、季、少等序稱加上姓來稱呼。在此基礎上也可加名、加字。例如史書中有個著名的公主、楚平王的女兒“季羋畀我”,季表明她的排行,羋是楚國公族姓氏之一,“畀我”是她的字(“畀”,音“b?”)。若是同姓少女共事一夫,史書中不乏出現類似的情況,女名往往以“大”“小”“長”“少”來區別,例如齊國曾有“長衛姬”“少衛姬”。秦惠文王可以稱兩位“羋姓”嬪妾為“大羋”“小羋”,也是這個道理。

(責編:邢鄭、夏曉倫)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