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賈興鵬)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這次會議一個重要關鍵詞。“打通梳子的新功能,讓舊產品增加新功能,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創新。”經濟學家厲以寧講述“寺廟賣梳子”的故事,詮釋供給側改革的深刻內涵。
“寺廟賣梳子”故事詮釋供給側改革的創新
厲以寧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梳子制造廠有四位推銷員,廠裡要求他們把梳子賣到一座寺廟去,第一個推銷員去了,空手回來,說廟裡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第二個推銷員去后,賣掉好幾十把梳子,辦法是:和尚雖不蓄發,但經常梳頭有利於頭部血液循環,有利於延年益壽﹔第三個推銷員賣掉幾百把梳子,原來廟裡方丈接受了他的建議,香客來燒香,頭發裡經常沾滿香灰,若廟裡多備些梳子供香客梳頭使用,他們因感廟裡的關心,香火更加旺盛﹔第四個推銷員則帶回上千把訂單,他的方法是,說服方丈把木梳作為紀念品送給香客,把香客最喜歡廟裡的對聯刻在木梳上,另一面再刻了 ‘吉善梳 ’三個字。”
“同樣的商品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厲以寧認為,這主要是4位營銷員對產品的功能有不同理解。“第一位營銷員只是從梳子的梳頭功能去考慮市場,把目標市場局限在產品功能適用性上,第二位則對產品的附加功能做了拓展﹔第三和第四位不再局限在產品的目標市場,而開發了產品更多新功能和價值。”
厲以寧認為,“打通梳子的新功能,讓舊產品增加新功能,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創新。”
供給方面調控是中期調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厲以寧認為,經濟當中經常考慮供求平衡問題,可以從需求方面調控,也可以從供給方面調控。從需求方面調控是近期可以做到的,主要通過增加財政收入、貨幣貸款刺激需求,或者用減少財政收入和減少信貸來抑制需求﹔供給方面調控則是中期調控,主要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技術政策和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厲以寧認為,供給方面發力難點也存在:若抑制供給,例如關停產能過剩、消耗能源資源過多的企業,會面對如安置失業工人、處理閑置廠房等困難﹔若增加供給,如盲目擴張產能也可能會使停產企業由於重新得到貸款又恢復運行,使國內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
因此,厲以寧表示,供給側改革並不是簡單地關閉產能過剩、消耗能源和資源過多的企業,供給側發力通常是增加供給。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風險,供給側發力風險相伴是改革的難點。
如何破解行業產能過剩,提高中國制造業水平?厲以寧提出四點建議:讓產品更加個性化、讓服務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國外、把消費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