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聚力兩岸形成自貿新格局

繁忙的海滄港區。周贊家/攝
客商參觀青創基地。鄭偉明 /攝
一品威客海峽兩岸無人機暨機器人孵化基地,工作人員正測試飛無人機。鄭偉明 /攝
本報記者 鐘 瑜
全球化的紅利使得中國受益,但WTO的運行機制卻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影響到全球范圍內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深入。加快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無疑成為中國破解這一困局的不二之選。2015年4月,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擴圍,福建與廣東、天津同期加入。廈門以43.78平方公裡的面積成為福建自貿試驗區最大片區,且因其地處海峽西岸的獨特區位而備受關注,但是挂牌僅僅只是拿到了先行先試的令牌,腳下的路,絕非坦途。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第一輪的改革紅利逐漸消失,面臨的各種挑戰不言而喻,將如何建設自貿試驗區,通過“再開放”來倒逼改革紅利的出現?廈門自貿試驗區接下了這項“國家戰略高度”的歷史使命,邁出了一條改革創新的探索之路。海滄作為主要承載地,一年來又是如何書寫這份試驗答卷的呢?
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出的首條中歐、中亞班列,實現了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兩大戰略建設的“無縫對接”,而且4月底正式拓展為“台廈歐”班列,台灣貨物可通過班列駛往歐洲﹔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允許台灣青年創業者以個體戶身份且無需外資備案進駐基地,放寬台灣個體工商戶經營限制等措施,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探索新模式……這些創新舉措的案例是海滄“四創四新”激發自貿活力的縮影,同時也是廈門海滄聚力兩岸形成自貿新格局的具體做法。
“一帶一路”帶台灣上路
自貿區作為對外開放的升級版,級別更高,是特區、新區之后的第三個開放高地。其能否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大局,能否與“一帶一路”戰略無縫對接並深度融合,能否爭取政策紅利,立足自身優勢,創造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切入點,是自貿試驗區一周年目標落實效果的重要看點。
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出的首條中歐班列,也是廈門首條直達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實現了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兩大戰略建設的“無縫對接”。廈蓉歐班列的開通意味著廈門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系起海絲與路絲的紐帶,實現無縫對接,並將形成一條向西連接歐亞大陸、向東串聯中國台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它將進一步促進歐亞大陸國家與中國內陸、東南沿海地區、台灣以及東南亞的交流、經濟合作,推動廈門港投資環境、物流與港口中轉服務質的飛躍,助力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為廈門市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再添動力。
據了解,廈蓉歐班列於去年8月16日從海滄站首發,截至今年2月28日,共發送18列出口班列,運輸474個40尺集裝箱,進口班列2列,共進口50個40尺集裝箱貨物,進出口貨值超過7000萬元人民幣。3月13日,廈蓉歐首條為企業量身定制打造的定制班列“廈蓉歐-冠捷專列”從海滄鐵路發車。冠捷顯示科技公司生產的顯示器等電子產品搭乘廈蓉歐班列,被發往歐洲。該公司在廈蓉歐班列終點站波蘭設有代工廠,通過鐵路運輸相較於海運方式可節省三分之二的運輸時間,通關環境極為便利。
目前,廈蓉歐班列中歐線路已實現穩定的每周兩列,周四、周日從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海滄鐵路發車的固定頻率。2016年廈蓉歐班列全年計劃發運中歐班列100列。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草案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健全對外開放新機制的重要戰略布局。台灣與“一帶一路”,到底有多近?4月底,廈蓉歐將拓展為“台廈歐”,台灣貨物可通過班列駛往歐洲,連通兩岸經濟。“一帶一路”帶台灣上路,這是最好的“注腳”。
“首批貨物將以台灣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芯片、電子產品等為主,之后可能會拓展到生鮮、食品等,將陸陸續續豐富運輸的品種。”廈蓉歐(廈門)快鐵班列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邢屹告訴記者。陸運的運輸效率比海運更高,而費用是空運的四分之一,對運費敏感、時效性需求比較高的企業可以選擇陸運。
其實,自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有關“一帶一路”的話題就在兩岸持續升溫。輿論普遍認為台灣借力“一帶一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和台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福建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恰逢其時的是,福建自貿試驗區方案獲批,有效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建設“一帶一路”,台灣不應缺席。通過福建自貿區的發展,台灣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同時為台灣經濟提供一個新的支撐點。
此外,預計在今年6月至7月期間,該國際班列線路將延伸至東盟,打通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物流通道。屆時,班列將把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與我國的新疆地區及中亞五國、歐洲地區相連接。該線路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線路規劃與運行。
海滄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的樞紐,不斷擴大中歐班列(廈蓉歐)等的影響面和覆蓋面。拓展對台合作空間,推動開通台灣直航海滄口岸的航線,吸引台灣商品通過海滄口岸海鐵聯運快速分撥到全國各地,做亮“台廈歐”線路品牌。依托前場鐵路物流園區等海鐵聯運通道,形成輻射台港澳、連接東南亞、挺進中西歐的國際物流大動脈。
自貿眾創台灣青年來趕潮
自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挂牌以來,海滄形成了自貿試驗區與台商投資區“雙區”疊加發展的新格局,對台交流合作的創新成為海滄的“必答題”。
青年是未來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的主力。當前不但台商“二代”面臨如何接續“第一代”的問題,台灣整個青年一代也面臨著如何來大陸發展的問題,“為更多兩岸青年參加兩岸經貿合作創造機會,為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機會,是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義務。”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日前出席2016海峽兩岸經貿論壇時指出,不但要營造容忍失敗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和文化氛圍,也要給予創業者成熟思路和資金支持,“不能讓青年滿腔熱血去創業,卻收獲很高的失敗率”。
在廈門海滄就有這麼一個基地——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該基地2015年6月16日正式建立,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在自貿試驗區和台商投資區內設立的服務兩岸青年的創業基地,同時享有自貿試驗區的改革紅利以及海滄台商投資區一流的營商環境。2015年10月15日,國台辦正式授予“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稱號。
目前,已有135家企業申請入駐,72家通過審核並已完成注冊,其中台資40家。海滄區積極探索創新“眾創空間”發展模式,掀起創新創業潮,台灣青年不甘落后也來趕潮。
RQ空間、一品創客、台灣創業園、3W咖啡、車庫咖啡、天使匯6大眾創空間等已被引進,創新工場等機構也即將加盟。在短短的時間內,這裡就吸引了大陸與台灣各類創意創業機構近百家,並與兩岸的數十家科研機構和知名院校建立起深厚合作關系,海滄創業廣場的孵化集群已經形成。
各具特色的眾創平台互通有無,為整個創業廣場帶來頻頻亮點。其中,RQ空間主打創業服務“七劍體系”:由外腦、外力、投資三大方面構成,提供“導師”——兩岸知名創業導師、“大師兄”——創業數年的創業人、“打手”——專業顧問等層次的創業幫助。
此外,在各地備受關注的3W咖啡和車庫咖啡,則以咖啡館風格為特色,借助小小一杯咖啡的介質,帶來目前風靡全國的咖啡館式創業平台。
“海峽兩岸無人機暨智能機器人孵化基地由海滄區政府和一品威客共建,專注於培育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及周邊等六大類產業,通過線上線下資源幫助兩岸創業青年找資本、找市場、對接項目,孵化扶持成長。”來自台灣的一品創客聯合創始人、CEO田承明說:“隨著品牌的入駐,也吸引了台灣淡江大學翁慶昌教授加盟擔任創業導師,並將加強各方面合作,帶領的團隊也可能入駐孵化基地。基地還與包括台北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廈門大學等兩岸多所知名高校達成了戰略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為兩岸無人機、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目前,孵化團隊初見成效,由大陸、台灣以及加拿大三地合作的無人機團隊研發的便攜式無人機,已於3月底進行小批量生產。
團隊還包括入選廈門市“雙百計劃”的廈門希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獲百萬元天使投資的廈門合眾科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兒童語音機器人項目)﹔台灣團隊“絕地大師”等。
張安升是“絕地大師”團隊的負責人之一。他來自台灣,是紐約大學應用數學博士。擅長數據分析及演算法,並有豐富的產品設計經驗。他們團隊致力於3D打印機、激光雕刻機和牆繪機器人的研發與銷售,已擁有多項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
田承明說:“對於海滄來說,無人機、機器人這樣的產業,是新興領域的創新創業。借由自貿區的關系,吸引很多台灣青年與大陸青年一同創業,他們因為不同的應用而去發想自己的創意,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大陸智能機器人的市場是非常巨大的,其實台灣的技術、大陸的市場,我覺得是最完美的搭配。”
兩岸創客元素的集聚,突出產業鏈的帶動,打造專業的服務平台,還需要完善園區綜合治理。海滄區正以構建“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創新創業型社區新形態為目標,以“四創”和“四新”為發展導向,以營造創新創業生態圈為根本,以人才引進和培育為重點,以提升創新環境和人居環境為主要抓手,以吸引台灣青年創客和借鑒台灣營商服務模式為特色,圍繞拓展空間載體、完善服務配套、深化機制創新、提升項目層次,為創新創業企業和從業人員提供高品質的創業空間、生活空間、公共空間,形成現代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並重、自貿特色與對台元素凸顯、眾創空間與新型業態齊聚的發展態勢。
以產業、城市、社會三個轉型相互促進,通過有效集聚產業發展和員工生活成長等各類要素以及政企共同締造的方式,打造的“產業+生活”融合互動,具有“星級服務+家”體驗的社區特色城市綜合體正在海滄加速崛起。
走進環境優美的京口岩小區,33號樓、35號樓正在重新裝修,再過幾個月,這裡將形成200余套創客公寓,集居住、創業、餐飲、商業配套服務、創業服務等要素為一體。
聚焦海滄自貿園創新社區,版圖上一塊大面積的綠色,正是海滄打造生態宜居新城的生動寫照。這片綠色是自貿公園的所在地。自貿公園設計總面積約27.8公頃,計劃將於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建設,將成為園區員工及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改革紅利撬動產業轉型
政府加快建設自貿區傳遞出來的一個信息是,國家在嘗試利用一個創新的方式來提振經濟領域的競爭力。自貿區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在試點裡,化繁為簡,減少行政成本,創新政府的管理方式,使營商環境更加優化,使投資環境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利用改革紅利撬動產業轉型。
然而,面對自貿區,一些企業有點“一頭霧水”,有的企業甚至並不清楚自己能從自貿區獲得哪些便利。如果企業是奔著減免稅收、獲得補貼而去的,那麼這並不是自貿區設立的出發點,自貿區所能帶來的更多是制度創新,在便利化、開放度上的創新。從這一點上來看,企業的思維如果不轉變,即使在自貿區也很難尋求到發展機會。
歡兔旅行入駐騰邦欣欣旅游產業園,並非隻看重這裡免費而且寬敞的辦公條件,“這裡旅游生態鏈能夠助推企業轉型吸引了我們。在2012年和2013年的時候,我們寶中的旅游創新模式是行業領先的,然而一直待在傳統產業這麼多年,之前創新的紅利已被吃光,互聯網O2O的沖擊使我們遇到了瓶頸,如果不轉型可能很難在新形勢下生存。”廈門市觀光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暉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事實上,在入駐騰邦欣欣旅游產業園之前,林志暉就找了相關的技術團隊來開發歡兔旅行的網絡平台,由於溝通過於分散,無法打通一些重要“關節”。然而進駐之后,林志暉發現他要找的旅游相關產業鏈都可以在園區內找到。
“而且隨著自貿區建設的加快,更多境外的旅行社也進駐到自貿區,行業內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通過自貿區設立的旅游電商產業園這個平台,甚至境外的相關產業鏈的企業也能主動來找我們,讓我們接觸到了更多的新生事物。政府的服務也在轉型,政府點對點的服務在推著企業走。在這種情況之下,預計今年的營收增長能達到50%。”林志暉自信地說。
歡兔旅行遇到的問題絕非個例,凝聚行業的力量,深化產業轉型升級,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合力,這是產業園存在的最大意義。在約3.6萬平方米的騰邦欣欣旅游產業園,聚集了兩岸旅游同業交易中心、會議會展中心和創業孵化項目研發中心,通過旅游O2O模式,重點打造的“兩岸旅游元素交易交流中心”、“兩岸產業電商創業基地”、“福建省智慧旅游雲集平台”、“跨境電商海搗網(廈門站)”等四大項目相繼竣工。
其中,觀光工廠博覽匯為全國首創的旅游O2O體驗項目,一次性引進20家台灣觀光工廠進駐騰邦欣欣旅游產業園,以長期展會形式提供100%原產地模式、原產地人員講解、原產地產品的DIY體驗,預計年接待游客量將超過150萬﹔大象全息為國內首創的旅游全息體驗館,利用先進的技術,為游客提供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思維旅游深度體驗。產業園已於1月19日開始試運營,首批21家旅游企業開始分批入駐,目前經營情況良好,於4月下旬正式開園。
無論是企業還是平台,在自貿時代都應該善用“自貿思維”。依托自貿區電商銷售平台及進口酒量販超市的市場拓展模式,這裡還打造了福建省首個區外保稅展示交易項目——東南紅酒交易中心的酒類保稅展示交易中心。目前,該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已發展了50家加盟商,成功地將廈門自貿政策效應廣泛輻射。2015年,共實現進口額約人民幣5億元,銷售額約人民幣10億元,同比增長190%。東南紅酒交易中心董事長林瑞生坦言:“如果不是思維創新、觀念創新也不會有服務的創新,更不可能帶來產業的轉型創新。”
當然, 政府善用“自貿區思維”推動制度創新,必然會成為產業轉型的“起搏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自挂牌以來,海滄園區緊緊圍繞打造投資環境國際化的試驗區和兩岸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先行區的目標,准確把握和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在“一照一碼”商事制度改革、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三互”大通關建設、關檢一站式查驗平台、“多規合一”城市治理體系、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等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
同時,園區還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的溢出效應,構建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高地,加速搭建產業發展平台,全面推進產業聚集、項目聚集、資源聚集。截至2016年2月底,海滄園區新增企業2400余家,注冊資本370億元。成功引進了台灣佳格葵花籽油、瑞聲科技、貝姆勒機電等一批高新技術及產業項目﹔廈門金融控股(注冊資本100億元)、廈門國際金融技術、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天和澤泰、圓信永豐基金、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國貿金融控股、建發金融控股、港務金融控股、創新工場創投、堅果兄弟創投等100多家知名金融機構相繼入駐。另有在談項目139個,注冊資本37.5億美元。總之,一個凝聚兩岸的自貿新格局正在廈門海滄形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