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來,我國海平面上升約110毫米,影響不可小視
海平面會持續升高嗎?(綠色焦點)

![]() |
1980—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 |
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布《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海平面監測和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沿海海平面波動上升,1980年至2015年,上升速率為3毫米/年,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為1980年以來的第四高位。
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今后海平面會繼續上升嗎?該如何有效應對?
全球變暖是主要原因
陸源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海水增溫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相文璽說。
調查結果顯示,2006至2015年,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較1996至2005年平均水平高32毫米,較1986至1995年高66毫米,為近30年來最高的10年。
“公報將1975年至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為常年平均海平面。”相文璽說,1980年我國海平面較常年低20毫米,2015年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0毫米,也就是說35年來,我國海平面波動上升了約110毫米。
海平面通常指消除各種擾動后海面的平均高度。但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這些精確到毫米的數據,是如何獲取的呢?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員劉克修介紹,一種方式是在沿岸、海島等固定地點,用潮位觀測儀器進行觀測,時間間隔通常為1小時﹔另外一種方式,是在衛星上搭載高度計以測量海面高度,向海面發射雷達信號並接收反射的信號,計算衛星到海面的距離,同時通過衛星定位確定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然后根據這兩個距離之差得出海面高度,觀測周期約為10天。
“但是,這兩種方式得到的是瞬時海面高度,取一段時期觀測水位或海面高度的平均值,才是海平面。”劉克修強調,海平面上升,通常指的是年平均海平面。
“氣溫升高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劉克修說,全球變暖的趨勢明顯,其直觀表現就是全球陸地冰川和格陵蘭、南極冰蓋在加速消融,北冰洋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積雪也在減少。陸源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加上海水增溫膨脹,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
但是否氣溫越高,海平面就一定越高呢?並非如此。
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打破2014年的紀錄,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然而,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比2014年還低21毫米。
“海平面是波動式上升的,並不是完全與氣溫同步。”劉克修表示,除了氣溫,海平面還受到其他因素影響。2014年至今,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海溫持續偏暖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2014年低21毫米。在大多數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中國沿海海平面會有偏低的現象。
除了厄爾尼諾事件,季風、洋流、氣壓等水文氣象要素,都會影響海平面。例如,季風的異常變化,會導致沿海海水長時間堆積。“如果夏季台風頻繁,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對當月海平面升高會有一定影響。”劉克修說。
我國低海拔沿海地區生活著1億多人
海平面上升加劇風暴潮、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與洪澇等災害
科幻電影中曾出現這樣的場景:極地冰雪融化,海平面驟然上升,城市迅速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人類的命運危在旦夕……現實沒有如此夸張,然而,在全球范圍尤其是我國,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造成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等災害頻發,對人口密度大、社會財富集中的沿海城市造成了極大損害,也為海洋生態保護和地區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
“海平面35年上升約110毫米,單從數據上看並不高,但需要綜合考慮其對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以及風暴潮的影響。”相文璽說。
在入海河流冬季枯水期,海平面和潮汐等因素,決定了咸潮入侵距離。在河流入海處,由於海平面升高,使海水沿河道上溯,這加大了海水入侵強度,使河水的鹽度增高。
“去年2月23日,咸潮入侵長江口,持續7天,影響了上海長江口寶鋼水庫和青草沙水庫取水。”劉克修對此印象深刻。
海水回流下滲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質惡化,引起地表大面積土壤鹽漬化,影響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
“海平面升高會抬升風暴增水的基礎水位,增加行洪排澇的難度,加大台風和風暴潮致災程度,使沿海城市面臨洪澇災害的威脅大大增加。海平面上升后,入海口水位變高,導致河道上游和下游高度差變小,城市排水系統自流排水困難,容易造成城區嚴重內澇。”劉克修說。
之所以要警惕海平面上升的危害,還因為其威脅的多為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
按照國際上一般定義,靠近海岸線、海拔10米以下的地區為低海拔沿海地區,低海拔沿海地區目前僅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卻居住了13%的城市人口,是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化的脆弱區域。我國低海拔沿海地區的區域面積約為12.6萬平方千米,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3%。我國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口約為1.4億人,是全球低海拔沿海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人口向沿海移動的趨勢仍然十分明顯,那就需要充分考慮人們面臨的潛在風險。”相文璽說。
應對“海面升”,還要提防“陸地降”
保護好灘涂等第一道生態防線,遏制過度開採地下水等行為
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副司長於福江認為,海平面上升作為一種緩發性災害,其長期累積效應巨大。應採取有力措施來降低海平面上升可能帶來的風險。
從全球和長遠的角度來看,需採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例如,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積極開發新能源等。隻有努力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才能減緩或遏制海平面上升。
於福江認為,我國沿海城市應將海平面上升納入城市發展與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之中,做到主動避讓、強化防護和有效減災。
在確定沿海城市布局和發展方向時,不僅要考慮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氣候條件等因素,也應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在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中,人口和產業密集區的布局,應主動避讓海平面上升高風險區。“特別是生產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工業用地和存放危險品的倉儲用地,應該和海平面上升高風險區保持安全距離。”於福江說。
而在沿海城市的綜合防災規劃中,防潮堤、防波堤等防護工程的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規劃期甚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海平面上升幅度,提高防護標准,保障防護對象的安全。“比如,某個地區海堤的現有修筑標准是防范20年一遇的風暴潮,但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風暴威力,提高標准,建設防范30年一遇風暴潮的海堤,就十分必要。”於福江舉例說。
“特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濱海植被、灘涂濕地和近岸沙壩島礁等自然屏障的保護。”於福江認為,開發沿海地帶時,要保護好海岸帶的生態。灘涂、濕地、紅樹林等是應對海平面上升的第一道生態防線,如果肆意開發,無視自然規律,這道防線將失守、崩潰。
專家還建議,除了應對“海面升”,還要提防“陸地降”。要遏制過度開採地下水的行為,優化水資源配置。而沿海地區土質鬆軟稀疏,過度建設高樓,也會加劇地面沉降,這方面應合理規劃。
關於未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了較為權威的海平面上升預測值。專家稱,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海平面還會繼續呈波動上升趨勢。相對於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值,2081至2100年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0.26—0.82米﹔由冰蓋融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險可能更高。中國沿海海平面也將繼續呈波動上升趨勢,預計到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比2010年上升0.12—0.30米。
於福江提醒說,由於海洋相對於大氣的滯后效應,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之后,海平面仍然要保持很長時期的上升。強化對海平面上升的防護、有效減輕災害,不能大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07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