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

正在展開的這一次技術革命規模極大、范圍極廣,將引發經濟、社會和文化多個領域的變革,其影響非比尋常,我們幾乎無法預判。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描述並分析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企業、政府、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潛在影響。
在所有這些領域,最重大的影響之一可能來源於賦權,即政府如何與公民互動﹔企業如何與雇員、股東和客戶互動﹔超級大國如何與小國互動。因此,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現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模式,被賦權者必須認識到,他們屬於一個分散的權力系統,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加強協作,方能取得成功。
經濟:爆發式增長和就業困境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影響的范圍非常廣泛且涉及眾多領域,所以我們很難對某個影響進行孤立的分析。事實上,你能想到的所有宏觀變量,包括GDP、投資、消費、就業、貿易、通貨膨脹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在此,我想重點闡述兩個最關鍵的方面:增長和就業。
增長還是衰退?
關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學家們也莫衷一是。技術悲觀主義者認為,數字革命的關鍵性貢獻已經完成,它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而反方陣營的技術樂觀主義者則稱,技術和創新正處於拐點,將很快推動生產效率的大幅上升,加速經濟增長。
雖然兩方觀點都有道理,但我仍然保持務實的樂觀主義態度。我清楚技術對通貨緊縮的潛在影響(即便被定義為“良性通縮”),及其分配效應是如何輕視勞動力而偏向資本以及擠壓工資(由此擠壓消費)的。我也看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助於很多人以更低價格享受更多服務,並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費行為更具可持續性、更加負責。
被改寫的勞動力市場
盡管技術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但是我們也必須應對其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至少在近期要緩解技術對就業市場產生的負面影響。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白技術對就業產生的兩個相互對立的影響:一方面,技術對就業是有破壞效應的,因為技術帶來的顛覆和自動化會讓資本取代人工,從而導致工人失業,或者把他們的技能用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這樣的破壞效應也伴隨著資本化效應:對新商品和新服務需求的增加,會催生全新職業、業務,甚至是全新行業。
關於新興技術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人們的觀點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樂觀觀點,他們認為工人被技術取代后就會找到新的工作,而且技術也會激發新一輪的繁榮﹔另一派則認為技術會導致大范圍的失業,從而導致社會和政治沖突加劇。歷史告訴我們,最終的結果會介於兩者之間。問題是,我們應該採取何種措施讓結果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時幫助處於轉型期的那些人?
應用經濟就是創造新就業機會的案例,這個經濟模式開始於2008年,當時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決定讓外部開發者為iPhone手機開發應用。截至2015年年中,全球應用經濟產生的收入規模預計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高於已經存在一個多世紀的電影行業的收入規模。
新型彈性工作革命
15年前,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 )在《自由工作者的國度》(Free Agent Nation )一書中描述了未來的工作更像是員工和公司之間的一系列交易,而不是一種持久的關系。
今天,共享經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與工作的關系,也改變了這種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結構。越來越多的雇主利用“人力雲”(human cloud)來完成工作:他們把專業工作細分為多個精確的任務和彼此獨立的項目,然后上傳到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組成的虛擬雲上。這是新型共享經濟,在這種經濟模式下,提供勞務的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員工,而是從事特定工作的獨立個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阿倫·桑德拉拉詹(Arun Sundararajan)教授說:“未來可能會有一部分人通過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來獲取收入——你既可以是優步司機,又可以是instacart的採購員,airbnb 的房東,也可以在Taskrabbit上做臨時工。”
對於在人力雲平台工作的那些人而言,最大的優勢在於自由(是否工作的自由),同時因為他們屬於全球虛擬網絡的一部分,所以也具有無與倫比的機動性。有些個體工作者認為這樣的工作模式壓力小、自由度大、工作滿意度高,是一種理想的工作狀態。
企業:不改變就滅亡
增長模式、就業市場和未來工作的變化會對所有組織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有証據表明,那些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正在對企業的領導、組織和資源配備方式產生重大影響,這集中體現為標准普爾500指數覆蓋的企業平均壽命越來越短——從60年下降到18年。另外一個變化是新企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收入達到較高水平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facebook 花了6年時間使其年營業收入達到10億美元,而Google隻花了5年就達到了這個目標。新興技術幾乎都是由數字技術催生和驅動的,在它們的影響下,企業變革的速度在加快,范圍在拓展。
我經常和一些全球首席執行官和企業高管對話,上述現象進一步驗証了我們對話中的一個基本觀點——當今時代信息的泛濫,以及顛覆和創新速度的加快都是很難理解或預料的,它們不斷地讓我們感到驚訝。在這個環境下,企業領袖能否持續不斷地學習、調整並質疑自己對於成功的認知和運營模式,將決定他們能否在下一代企業領袖中脫穎而出。
因此,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企業的沖擊,企業領袖的當務之急便是審視自身和自己的組織:是否有跡象表明組織和領導層具有學習和變革的能力?企業開發原型產品、做投資決策的速度是否一直夠快?企業文化是否包容創新和失敗?我所看到的一切均表明,變革速度隻會加快,程度隻會更深。所以,領袖們必須誠實而嚴格地審視自己的組織,分析它是否具有快速靈活的運營能力。
顛覆的來源不同,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同。
在供給側,許多行業都在引入新技術,以此採用全新方式滿足現有需求,極大地顛覆了當前的價值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能源行業,新型存儲和電網技術將加快行業的去中心化﹔3D打印技術的普及也會讓分布式制造和零部件保養變得更加便捷和便宜﹔實時信息和資訊將針對客戶和資產績效提供獨特見解,從而進一步強化其他技術趨勢。
那些靈活的創新型競爭對手也為顛覆提供了源動力,他們利用研發、推廣、銷售和分銷領域的全球性數字平台,以更好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價格為客戶提供價值,從而超越現有的成熟企業。
需求側的變化也在顛覆著企業:由於透明度增加、消費者參與以及新型消費行為模式的出現(這一切日益取決於對移動網絡和數據的應用),企業被迫改變其設計、推廣和交付現有的以及新的產品和服務的方式。
放眼國家和全球
第四次工業革命引發的顛覆性變革正使公共機構和組織重新調整運行方式,特別是迫使區域、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自我調整,找到與公眾及私營部門合作的新方式。這也影響著國家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政府生存之道:積極擁抱變革
在評估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政府的影響方面,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提高治理水平至關重要。更深入、更創新地應用網絡技術能夠改善公共管理結構,提高現代化水平,提升整體效果。加強電子政務的推廣應用,可以提高透明度、責任制,以及政府和公民的互動程度。同時,政府必須進行自我調整,適應這樣的現實,即權力正從國家向非國家行為體轉移,從現有的體制向鬆散的網絡轉移﹔新技術以及在新技術推動下產生的社會分組和互動允許任何人發揮數年前不可想象的影響力。
摩伊希斯·奈姆(Moisés Naím)說:“在21世紀,權力更容易獲得,卻更難行使,也更容易失去。”除了少數幾個例外,政策制定者越來越難以對變革施加影響。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來自國際、省際、當地甚至個人等其他權力中心的牽制。這種“微觀權力”足以對政府等“宏觀權力”形成制約。
平行的架構使公眾傳播理念、招募追隨者、協調行動對抗政府成為可能。當前,伴隨著新技術帶來的競爭加劇、權力下放和再分配,政府現有的形態將不得不發生改變,其以執行政策為核心的職能將逐步弱化。政府將被看作公共服務中心,其能否以最有效、最個性化的方式提供更廣泛服務的能力要接受公眾的評估。
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引發的變革極為迅猛,這讓監管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今,各類突發事件讓政治、立法和監管機構應接不暇,使它們既難以應付飛速發展的技術變革,也不能參透隨之而來的影響及含義。在當今世界,核心公共職能、社會交流和個人信息都匯集在數字化平台上。政府需要通過與商界和公民社會開展合作,共同制定規則,不斷檢驗修訂,平衡各方利益。這樣才能維持正義,保証競爭和公平,保護知識產權、安全和可靠性。
空前的國際安全問題
當今世界的極大危險是世界高度互聯且不平等不斷加劇,可能導致日益嚴重的社會分化、種族隔離和社會動蕩,從而滋生極端暴力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改變安全威脅的特征,同時也影響著權力的交替。權力不僅在地域之間出現變更,也在從國家主體向非國家主體轉移。在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的地區,面對具有武裝力量的非國家主體的崛起,為應對重大的國際安全挑戰而建立共同的合作平台是一個極其關鍵又嚴峻的挑戰。
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
人們在各種不同背景下相互交流思想、價值觀、興趣和社會准則,才實現了諸如科學進步、商業發展和創新普及等社會進步。因此,很難理解新技術體系對社會的全面影響——社會的構成元素彼此交織,而它們又共同催生了很多創新。
大多數社會都面臨著一個重大挑戰,即如何在吸收和適應現代新事物的同時,又不摒棄我們傳統價值體系的精華內容。第四次工業革命考驗著我們諸多的基本認知,會惡化以下兩類群體間本就已緊張的關系:一類是維護自我基本價值觀的虔誠宗教群體﹔另一類則是具有更世俗化的世界觀和信仰的群體。全球合作與穩定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也許就源於極端組織,他們會採取源自意識形態的極端暴力行為抵制進步。
不平等問題與中產階層
當前,世界確實存在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大部分國家的不平等狀況還在加劇,即便是那些所有收入群體都實現了快速增長,且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的國家也不例外。
不斷加劇的不平等不僅是令人擔憂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嚴峻的社會挑戰。有數據証明,不平等的社會暴力現象更多,在押犯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和肥胖人口也更多,人的壽命更短,信任程度更低。
在高度互聯的世界中,人們有更高的期望值,如果人們感到取得成功或實現人生意義希望渺茫的話,重大的社會風險便會隨之而來。
社群影響
新型數字媒體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我們個人和集體構建社會及社群產生著越來越大的推動力。數字媒體以全新的方式將人們以“一對一”及“一對多”的形式聯系起來,讓用戶得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維系友誼,創建興趣小組,讓志同道合的人們突破社會和現實障礙建立聯系。數字媒體的實用性、低成本和地理中立的特點也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宗教和意識領域之間更密切的互動。
但不幸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向公民賦權的同時,也在損害公民的利益。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全球風險報告》闡述了“公民被賦權和剝奪權利”現象,即隨著政府、企業和利益群體採用新興技術,公民和社群被賦權的同時也在被剝奪權利。
無孔不入的技術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正在改變我們的行為,也在改變我們自身。它對每個個體都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包括我們的身份認同及其相關方面,如隱私保護意識、所有權觀念、消費方式、工作與休閑時間的分配以及如何發展職業生涯、學習技能。
身份認同、道德與倫理問題
從生物技術到人工智能,第四次工業革命引發的爆炸式創新重新定義了人類的意義所在。它們以曾經隻在科幻小說中存在的方式不斷擴展人類壽命、健康、認知和能力的界限。隨著這些領域不斷獲得新知識和新發現,人們所關注並致力於持續進行的有關倫理道德問題的討論變得至關重要。作為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從個體與集體的不同角度來思考應該怎樣應對壽命延長、定制嬰兒、記憶提取等諸多問題。
某些特定種類的技術,如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對人類的影響是很容易了解的,且已被專家、學者們廣泛討論過,但要了解它們在其他方面造成的影響則要難得多。人工智能與合成生物學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就能親眼目睹定制嬰兒,以及對人類進行的其他全面改良,從消滅遺傳病到增強人類認知能力。而這些技術都將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倫理與精神問題。
信息世界正侵蝕我們的大腦
世界越朝著數字化及高科技方向發展,人類越需要由親密關系及社交聯系所維系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斷加深我們個人及群體與科技的聯系,它對我們的社交技能及同理心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也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種影響已經出現。密歇根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在2010年進行的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同理心與二三十年前的大學生相比下降了40%,其中主要的變化發生在2000年之后。
我們與自己的移動設備的關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們總是與之形影不離,而這有可能讓我們喪失最寶貴的財富之一:騰出時間進行靜心反思,並開展一次無須技術支持,也不用社交網絡作為媒介的真實對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使用手機,而應當將手機用於更好的用途。
技術與文化領域作家尼古拉斯·卡爾認為,我們在電子世界中沉浸得越久,我們的認知能力就越弱,因為我們已經無法控制我們的注意力了。“互聯網本身是一個干擾系統,一個分散注意力的機器。持續的干擾能分散我們的思維,減弱我們的記憶力,讓我們變得緊張和焦慮。我們所陷入的思緒越復雜,干擾所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赫伯特·西蒙早在1971年就警告說:“豐富的信息將導致注意力的缺乏。”如今的情況更加糟糕,對於決策者而言尤其如此。他們被過多信息所困擾,無法招架持續不斷的壓力,導致過度勞累。常常有領導者們對我抱怨,他們再也沒有時間靜心反思,更不必說一口氣讀完一篇短文這樣的“奢華享受”了。世界各地的決策者們仿佛都處於越來越疲憊的狀態當中。
權衡公共信息與個人信息
互聯網時代給個人帶來的一大挑戰,以及人與人之間總體來說愈加密切的相互聯系,均涉及隱私問題。這一問題日益凸顯,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桑德爾說:“人們越來越傾向在日常使用的設備上犧牲隱私以換取便利”。我們都能看出互聯網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工具,但同時也是大規模、廣范圍、無差別、高強度監視的幫凶。
隱私為何如此重要?每個人都本能地明白隱私對於我們自身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那些號稱“並不特別看重隱私,也沒什麼秘密需要隱藏”的人,也總有各種各樣的言行舉止不想被他人所知。大量研究表明,當人們察覺受到監視時,他們的行為會變得更加墨守成規。
我完全相信,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們對數據管理的失控定會導致就許多重大問題的討論越發激烈,諸如隱私問題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影響這一問題。這些問題極其復雜,我們隻不過才剛開始感受到其在心理、道德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從個人角度來看,我預測下面這個關於隱私的問題將會出現:當個人生活完全透明化,且無論小過還是大錯都能被他人所知時,誰還能勇於承擔領導責任呢?
第四次工業革命使科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且佔據支配地位,然而我們才剛開始意識到科技的突變會如何影響內在自我。最終,確保科技服務於我們而不是奴役我們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