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去庫存背景之下 棉花價格被爆炒值得警惕

吳法新
2016年07月03日11:00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棉花是重要的大宗商品,也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生計的工業原料。最近,棉花價格被爆炒,引起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數據顯示,棉花期貨4月1日,CF1701合約收盤價10030,到了7月1號, CF1701合約收盤價格15420,創下了本輪行情的新高。其它月份的合約價格漲幅也接近這個幅度。短短的3個月時間,棉花期貨的價格上漲近50% 。期貨價格的飆升,帶動了現貨價格的猛漲,來自於棉花產業外的資金把棉花“炒糊”了,這個“井噴”行情令下游紡織廠措手不及,已經嚴重影響到下游紡織企業的正常生產。

通常,為了維護正常的生產,棉紡廠一般都有幾個月的原料庫存, 2016年春節后,“3月份拋儲”的預期使得紡織企業打消了大量採購原料庫存的念頭,轉而等待拋儲的靴子落地,但是時間到了4月份,還是沒有拋儲的確切消息,很多紡織企業開始著急了。一直熬到5月3日,拋儲才正式開始實施,而這個時間點比預期的拋儲時間晚了一個多月。就是這一個多月的延遲,那些急於“等米下鍋”的紡織企業隻能被迫從貿易商手中購買高價棉花。5月3日之后的出庫慢、出庫難等問題以及“擠牙膏式的出庫”行為,讓紡織企業被動不已。投機客就是利用這個“天賜的時間差”,一再把價格拉高。此外,隨著6月份的行情爆發式發展,增量拋儲的承諾沒有兌現,還減少拋儲量至每天不到2萬噸,人為地造成市場棉花短缺的現象,多頭炒作受到“鼓勵”,不斷把價格拉高,導致逼倉行情出現。中國有1100萬噸的棉花在國家的倉庫裡躺著,為何出現“高庫存下的棉花短缺”,在“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工作總思路下,這一反常現象值得關注和反思。

此外,這次2016年4月以來的“棉花風暴”, 多頭發動“逼倉”行情的時機、點位、節奏,“精准”到了非同一般的程度。例如每次增量(3萬噸)或者減量(2萬噸或者更低)的前一天,期貨盤面上必定會提前有所反應。

市場上投機炒家憑借資金實力,一路逼空,棉花期貨的價格幾度接近漲停板,多家企業的套保盤被打爆,實體企業損失摻重。棉花期貨價格短時間內飆升的結果還帶動現貨價格飆漲,打亂了企業的正常生產部署,導致下游棉紡廠叫苦不迭。

棉花屬於大宗商品。棉花價格由市場決定的,價格高和價格低,價格漲和價格跌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不出現大的突發事件如地震,恐怖襲擊等,應該是正常的緩漲緩跌,而不是短時期內暴漲暴跌,偶爾的突發性因素可能使得價格暫時脫軌,但是很快會回到原來的軌道,生產企業對此也會有所准備的。如今中國的棉花市場在投機資金的炒作下,極不正常地在極短的時間內暴漲暴跌, 使得價格嚴重脫離紡織行業的實際情況。有的企業在國外簽完合同,剛回國,棉花價格就大幅漲價了,企業如果履行合同就虧損,不履行合同就會失去信譽,左右為難。

我們國家實行的“收儲-拋儲”政策,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穩定市場價格,爭取棉花定價權。但是執行的時候不能走樣。當前,有關部門有足夠的籌碼和資金可以掌控行情,“國家隊”手中有錢也有貨,“面多了可以和水,水多了可以和面”,干濕有度,進退自如,維持棉花行情的平穩應該成竹在胸,但是這次拋儲時,越拋價格越漲。如此明顯反常的行情沒有達到政策當初的目的,還走向了政策預期效果的反面。

原本國家儲備棉花是給下游的紡織企業生產用的,貿易商不能參加拍儲,但是2016年允許貿易商參加拍儲,雖然此舉可以緩解部分棉紡廠的資金壓力,但是帶來的副作用就是貿易商手中大量囤貨,有的貿易商拍到了卻不去提貨,人為造成出庫的“堰塞湖”。

期貨市場是為現貨市場服務的,正常的波動和適度的投機是被允許的,適度的投機是市場的“潤滑劑”,但是如果脫離產業基礎而過度炒作,炒家挾巨量資金而瘋狂豪賭,期貨市場就變成了資金博弈得賭場,多空資金瘋狂的大規模博弈扭曲了市場價格,傷害到的是紡織行業的實體企業。

僅就中國而言,在“棉花--紗線--紡織品--成衣--零售”產業鏈上大約有1.7億多的從業人員。目前,紡織品服裝產業依然是我國出口創匯、解決就業問題和提振內需的重要手段,棉花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因此,建設一個平穩、安全、高效的棉花管理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作者為行業觀察人士)

(責編:史雅喬、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